情緒化反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無益於認識真問題

2020年03月03日09:53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情緒化反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無益於認識真問題

  最近,司法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簡稱《條例》)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出乎意料的是,這在網上引發很大爭議。這些爭議,有些是出於某種擔憂,但也有不少誤解。有必要回歸《條例》本身去評估這些爭議。

  根據《條例》,外國人獲得中國的永久居留權,大概有四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杰出人士。

  外國人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推薦,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

  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取得國際公認杰出成就的外國人,可以直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

  第二個途徑是推薦制。推薦機構包括: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區域的主管部門﹔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以及國內知名企業。

  第三個途徑是通過長期工作獲得這個資格。申請者的工作范疇,包括投資、開公司等,投資要達到1000萬以上,高科技企業,效益要顯著。

  第四個途徑是親屬關系。申請者結婚要滿5年,每年在中國要住滿9個月。未成年子女,年老的父母也可以投靠。

  這一條,也是各國管理永久居留權的慣例。

  應當說,綜合這些條件,外國人要想在中國拿到永久居留權,難度並不小。但這還是引發了一些網友的不滿。

  這一方面是他們沒有看到引進國外人才對提升我國國力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條例》中確實存在某些模糊地帶,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灰色渠道,即有資格推薦的機構,拿資格去換錢。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擔心,外國人到了中國,會有超國民待遇。這種擔心,有一些現實的依據,但這個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讓外國人進來。

  超國民待遇,是在有限的公共服務之下,優先將其提供給外國人,是“外交無小事”的理念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延伸。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與全球聯系日益密切,“趨同化管理”其實已日益常見。

  所以要改善的是部分公共服務部門的服務理念,而不是單純地排斥外國人。當公共服務部門更加重視國人的利益,一些人“比外國人矮一頭”的現象自然會改變。

  外國人永久居留權是現代國際政治的一項重要設計,而現代政治理念是與排外主義絕緣的,現在已2020年,我們顯然不宜再把自己的觀念留在幾十年前。

  實際上,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摒棄種族主義、排外主義的時候,他們才能更好地做一個公民,從而得到公共服務上的平等地位。

  一個外國工程師,在華為工作多年,和中國人結婚了,最后想留在深圳,這應該也不是難以理解的問題吧。

  不管是發展中國的經濟、技術,還是擴展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讓外國人來定居,吸納各個國家的人才,都可以說是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政策。

  中國的發展需要開放,而開放必然包含對外國人居住的開放。中國要發展,要成為全球的技術創新高地,引進外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措施。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二戰后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廣泛地引進各國人才就是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在落實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防止產生灰色地帶,保証中外居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點是《條例》能夠高效實行的前提。(劉遠舉)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