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白衣戰士”緊張工作中。 萬程鵬攝
凌晨3點的湖北黃石,街頭一片寧靜,整座城市還在安睡。江蘇援黃醫療隊住地磁湖山庄門口,卻有一批醫護人員排隊登上班車,前往黃石市中心醫院。他們將接替穿著厚重防護服長達5個小時,已疲憊不堪的同事。新華報業赴黃石採訪組記者一路跟隨,記錄下這座城市最早起床的一批人的凌晨。
吃塊巧克力出發
凌晨2點48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呼吸專科主管護師范春霖和同事張佳佳已等候在住地門口。兩位在黃石市中心醫院ICU支援的護士披著羽絨服,抵抗凌晨黃石的寒意。她們戴著醫用防護口罩和隔離帽,臉上各貼著三塊膠布。“貼上膠布能防止口罩和護目鏡把臉部壓傷。”范春霖在臉部比劃著解釋,膠布主要貼在鼻翼兩側和額頭,每個人的位置會有不同。“這是我們的秘密武器。”范春霖笑言。
凌晨2點起床,范春霖和張佳佳隻吃了兩塊巧克力,沒敢喝水。“怕工作的時候要上廁所。”范春霖說。這一班9點才能下班,約10點半方能回到住地,兩塊巧克力就是她們唯一的能量來源。
早飯草草應付,防護卻要認真。在宿舍裡,她們就已從頭到腳仔細消毒。手術服被穿在羽絨服裡面,這樣到了醫院羽絨服一脫,立馬就能穿上防護服。交接班時間是凌晨4點,換班人員3點就要出發,其實到醫院車程不過5分鐘。記者跟隨抵達病區后,才發現為什麼要提前這麼久——穿戴防護用品就用掉了40分鐘。
第一個看那位“ECMO”患者
凌晨3點10分,黃石中心醫院ICU裡,醫護人員的忙碌和病床上沉睡的患者形成鮮明對比。透過玻璃,記者看到醫護人員在病床和操作台之間來回奔跑。門外,范春霖和護理組的同事們開始穿戴防護用品。
當值醫生、南醫大附屬逸夫醫院主治醫師高陽告訴記者,昨天黃石市中醫院的3位危重患者轉到這裡,目前黃石最危重的患者都在這一間ICU中,共有13位患者。和江蘇援黃醫療隊來時相比,這裡的危重病人越來越少,很多患者已經轉入了普通病房。隨著黃石重症患者的集中,ICU的醫護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這兩天有一個好消息是,一名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轉入了普通病房。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ICU主治醫師胡正奎正為進入隔離病房作准備,他打算先去看看那位“ECMO”患者。2月28日凌晨,江蘇援黃醫療隊對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實施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隨后,這位58歲的男性患者被連夜從大冶轉到此處。“他情況比較危重,還在密切觀察中。”胡正奎和黃石市中心醫院一位醫生先進入ICU。在清晨7點左右,當值醫生高陽及南通市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陳曉虎會一起進入ICU查房,這位接受黃石首次ECMO技術搶救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危重症患者一夜平穩
“今夜我護理的幾位病人情況還比較穩定。”凌晨4點13分,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手術室護師徐賓新第一個走出ICU,他說的第一句話讓在場的人輕鬆了不少。記者留意到徐賓新的雙手發白發脹。“被手套勒的。”徐賓新不經意地說,帶著笑容的臉上是深深的口罩壓痕。
和徐賓新分在同一組的朱碧琳是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PICU護師。昨晚11點到凌晨4點,她一直守護在病人身旁,“盯著監護儀,監測患者的各種指標,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隨時會有變化。”兒童醫院的護師照顧成人患者,朱碧琳沒覺得不適應,反倒是為孩子穿刺的豐富經驗派上了用場——即使戴著3層醫用手套,她依然能靈活地為患者靜脈穿刺。
護理組長、南醫大二附院急診專科護師趙士敏最后一個走出隔離病房。“這幾個小時特別忙碌,幾乎沒停過。”由於病區裡患者病情較重,護理組隨時留意著每個細節,觀察床邊儀器的參數,及時排除呼吸機積水,觀察病人生命體征,病人是否需要吸痰……“每個問題都關系到病人生命安危。”趙士敏總結。
病人的基礎護理也非常重要,這是因為ICU的部分病人意識不清或處於鎮靜狀態,他們的皮膚、大小便以及舒適度等都需要不停作出調整。“要守在病人床前,一分鐘也不能離開。如果我去治療室,必須要跟其他同事講:你幫我看著,我要去拿東西。”趙士敏說。
到黃石已有20多天,趙士敏記不清這是第幾個夜班。交接班以后,脫防護用品、消毒。回到宿舍睡下就已經是早上七八點了。“白天和黑夜幾乎分不清楚。有時候覺得明明睡著了,醒來卻發現隻睡了20多分鐘。”趙士敏覺得,看著病人一天天好轉,核酸檢測成陰性了,辛苦也是值得的。
清晨5點記者離開時,范春霖和同事們已在ICU裡忙碌了1個小時。(蔡蘊琦 胡安靜 萬程鵬 陳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