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綠水青山間 紅色李巷走出振興路

2020年04月15日09:26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綠水青山間,紅色李巷走出振興路

  紅色李巷傳統村落。通訊員 溧宣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四月,春光正好。上寧杭高速往南40分鐘,從溧水白馬鎮往南京東南,寬闊的柏油馬路兩旁分布著大片藍莓園,小小的白色藍莓花點綴其中。就在綠林之間,白牆紅瓦、碧水環繞的紅色李巷躍然而出。4月7日公布的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上,李巷榜上有名。

  重現“蘇南小延安”

  踩著青石板路走進李巷,“陳毅舊居”“鐘國楚舊居”……一間間青磚黑瓦的老屋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8年,新四軍從皖南東進蘇南,到達溧水后,這裡先后是新四軍一支隊1團和二支隊4團團部駐地,1941年11月塘馬戰斗后,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轉移來到李巷及周邊地區,偏僻的李巷村成為蘇南抗戰的指揮中心。陳毅三次來到李巷,粟裕率領四個縱隊,以溧水為起點,開辟蘇浙皖根據地,江渭清、鐘國楚等新四軍將領曾在此戰斗生活過。

  李巷,被稱為“蘇南小延安”,在這裡及周邊,新四軍建立指揮中心、訓練班、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等完善的組織體系。

  然而,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半個世紀以來,承載著輝煌歷史的李巷並不為外人所知。“李巷三面環山,沒有路,村民種了西瓜都運不出去。”今年69歲的村民任生伢喜歡研究李巷歷史,他回憶,以前,鄉親們大多外出打工謀生。2016年,李巷所在的石頭寨村被列入市經濟薄弱村。

  石頭寨村黨總支書記周建民告訴記者,在省市區的幫助下,當地開始著手挖掘紅色資源,投入數億元對李巷進行整體改造,恢復了陳毅、江渭清、鐘國楚、梅章等6位新四軍將領的舊居,還打造了兩條紅色街區,原來的民居經裝修后,成了民宿、茶吧、圖書室、老式剃頭店。

  2017年國慶節,紅色李巷對外開放,名聲漸起,成為江蘇省委黨校培訓基地、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溧水區委黨校黨性教育基地。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游客近38萬人次,紅色教育培訓1.6萬余人次。

  一業興帶動村民富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靠近游客中心的村民市集上,村民把自家種的蔬菜瓜果、手工做的小菜拿出來銷售,其中,最受歡迎的當數地產藍莓。

  李巷地處茅山余脈,丘陵地勢不適合種糧食,但這樣的地理條件,正好符合“兩莓”生長。“兩莓”就是藍莓和黑莓。自上世紀80年代,李巷就開始種植藍莓。

  “一開始的十來年,藍莓主要賣給批發商,每斤價格隻有10元左右。”藍莓種植大戶王昌米說,隨著“紅色李巷”名氣不斷擴大,來李巷的游客越來越多,通過採摘銷售,藍莓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品質好的藍莓可以賣到100元/斤。

  一業興則百業興。村裡6家飯店,5家是李巷村民自己開的。今年46歲的杜大虎是土生土長的李巷人,原來在上海打工,2017年,在村干部的勸說下回鄉創業,如今他經營著李巷規模最大的一家飯店。隨著李巷游客的增多,他擴大飯店規模,利用自家魚塘,打造了集採摘、垂釣、餐飲等業務於一體的休閑山庄,去年營收突破百萬元。

  據介紹,“紅色李巷”開村運營以來,直接帶動100多人就業,為李巷全村263戶村民戶均增收1.3萬元。

  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

  今天的李巷,村美人和。一座座農宅,青磚烏瓦﹔一條條石徑,蜿蜒曲折,呈現出典型的江南山野鄉居美景。

  當年那個偏僻的窮村,蝶變成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隨著區域交通的改善,緊鄰溧陽的李巷成功“走出山坳”,成為交通樞紐節點,距離蘇錫常城市群、湖嘉杭城市群均在2小時車程內。

  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鄉,在家門口就業或創業。困難家庭在村內也找到了工作機會。年過六旬的李普伢和葛翠英夫婦因車禍,喪失一定的勞動能力,家庭困難。紅色李巷開村后,村裡安排李普伢從事保潔工作,葛翠英在農業公司上班,負責種菜,兩人每月都有固定工資2000多元,去年,兩人的殘疾福利加上工資收入等,一共有6萬余元。

  晚飯后習慣散步的任生伢每天都在感受村裡的變化——道路平坦,夜晚路燈亮如白晝,公共空間干淨整潔,家家戶戶的院子打理得像花園,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任生伢說,以前村民回來沒事就喜歡打麻將,現在大家都要勤勞致富。當了40多年小學老師的任生伢,如今成了村民講解員,為游客講述李巷的蝶變故事。

  “紅色資源為鄉村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周建民說,通過挖掘紅色資源,李巷環境變美了,產業發展了,村民過上了美好生活。下一步,村裡將進一步促進紅色文化與其他業態、產品的融合,提升紅色旅游綜合吸引力。

  南報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陳源斌 金濤

(責編:張妍、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