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季度完成去年全年業績﹔去年定下的翻倍目標,原認為有點難,現在看太保守……新冠肺炎疫情對初創企業的沖擊不言而喻,但在棲霞板塊,卻有一批科技型初創企業逆勢而上,延續了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甚至迎來爆發式增長,有望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洞燭機先,迎來爆發式增長
“一盒50人份,這裡400多盒,合計2萬多人份的試劑,今晚就會發給客戶。”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楓科技園C2幢,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擁有這裡6層樓共2.5萬平方米的空間,1樓是生產車間,2至6樓用於研發、辦公等。記者在1樓看到,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整裝待發的血清檢測試劑產品,樓上的會議室也被“臨時征用”,同樣是滿滿當當。
“我們是科技研發型企業,從沒想到會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樣,要24小時連軸轉生產。”諾唯贊副總經理聶俊偉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公司生產能力已經擴充了一倍,生產人員由100多人增加至近300人,但仍無法滿足高漲的市場需求。
這一切,始於公司的洞見先機。“我們本來是生產用於檢測心肌、腎等器官損傷的體外診斷產品的,疫情發生之后,公司敏銳地意識到,可能會有大量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的需求。”聶俊偉說,1月20日,公司放假當天,部分研發人員就被叫回崗位,利用公司核心技術平台開展新冠病毒試劑的研發。因為擁有豐富的技術積累,諾唯贊用最短時間完成了相關開發,后續又開展臨床驗証,臨床一致性達到98%以上,推出的產品在國內抗疫中備受好評,迅速打開了知名度和市場銷路。3月13日,諾唯贊成為江蘇省第一家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証的企業,這一認証,當時全國僅有24家企業獲得。
為滿足諾唯贊擴大生產的需要,南京經開區在大年初一為該公司緊急協調了6000平方米的場地,用於檢測相關試劑及原料的生產。上個月,諾唯贊又在紅楓科技園緊急購買了一幢2.5萬平方米的樓宇,目前已投入裝修,預計11月可投入使用,屆時生產能力還將再擴大2—3倍。
諾唯贊目前是我市認定的“培育獨角獸”企業。聶俊偉說,公司一季度銷售已趕上去年全年,今年全年業績預計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去年我們給今年定的任務是翻一倍到6億元,本來還覺得很有難度,現在看來會遠高於6個億,有望達到10億元。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獨角獸’企業門檻問題不大。”
逆勢而上,延續高速發展態勢
在疫情中逆勢而上的棲霞科技型初創企業遠不止一家。位於棲霞街道的江蘇翔騰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光電顯示薄膜器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科技初創企業,也是2019年南京認定的“培育獨角獸”企業之一。公司副總經理蔣悅告訴記者,4月份公司訂單爆滿,正加班加點生產。
翔騰從事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手機等產品必不可少的光學膜、偏光片、膠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產品線較豐富,有利於分散風險。春節期間,公司位於東莞的工廠沒有停工,南京工廠也在2月12日率先復工,成為許多終端大廠供應鏈上的“中流砥柱”,中電熊貓等行業巨頭都寫來了感謝信。
“我們研判,在疫情影響下,中小尺寸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可能是上升的,2、3月份的訂單都延遲到了4月。行業特點是‘前低后高’,但我們現在的訂單量已高於去年月平均水平。”蔣悅說,公司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過去兩年年均增長均在50%左右,今年預計可以延續高速發展態勢。
與翔騰同為2019年南京“培育獨角獸”企業的還有位於馬群街道的江蘇凱米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以自主研發的膜產品為核心競爭力,主營業務橫跨新材料和新興環境工程兩大領域,近年搶抓水環境治理機遇,業務發展迅速。例如,公司在玄武湖隧道口建設的城市水質淨化站,將原進入湖濱泵站的污水就地處理達標后排放,極大減輕了城北污水處理廠的壓力。類似這樣的水環境工程,該公司在江蘇省內外承接了數十個,僅南京就有10多個。該公司副董事長肖呂太告訴記者,凱米2019年產值約6億元,預計今年可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約30%,實現產值8億元,其中出口2000萬美元。
真金白銀,培育“獨角獸”“瞪羚”
近年來,棲霞板塊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不遺余力。我市於2018、2019年分別開展了三批“獨角獸”和“瞪羚”企業認定,棲霞板塊共有“獨角獸”“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21家,總量位居全市前列。
記者了解到,為加快科技型初創企業發展,棲霞區專門出台了《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工作實施意見》,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棲霞“獨角獸”“瞪羚”企業快速發展﹔建立區領導聯系對接服務機制,“高位協調”解決“獨角獸”“瞪羚”企業發展中的重難點問題﹔建立“獨角獸”“瞪羚”企業庫,對入庫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專項培育,對創新能力強、研發投入高的骨干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對認定的“獨角獸”“培育獨角獸”及“瞪羚”“培育瞪羚”企業,優先保障用地需求等。
南京經開區也致力於“獨角獸”“瞪羚”企業的培育。除提供“一企一策”幫扶,匯聚科技、金融等資源支持外,經開區新港高新園還打造了“新港小文”服務品牌,提供網格一線管家式服務,營造“有困難、找小文”的服務氛圍,建立全科政務服務小文服務機制,通過建立新港小文服務品牌,致力於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企業服務體系,打造園區科創森林。
南報融媒體記者 梁聖嵩 查金忠 通訊員 周茜 汪旻雯 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