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味稻”壓庫房 蘇州大米不愁賣:市場何以厚此薄彼?

2020年05月18日07:0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兩個一千萬,收獲大不同

立夏浸種,小滿育秧。連日來,南京糧食集團糧油事業部的陳超奔波於南京各郊區水稻生產基地,指導地方品牌“金陵味稻”生產。今年,南京將有22個基地種植“金陵味稻”,總面積1萬多畝,但讓他心裡沒底的是,去年收上來的5000噸稻谷,半年下來多數還壓在糧庫裡沒賣掉,眼看夏天到了,大米口感會變差,他為此常常難以入眠。

同樣是部署夏播夏種,蘇州農業農村局質監處處長秦偉卻是“躊躇滿志”:“蘇州大米”創牌兩年,在蘇州已頗有名氣,去年20萬畝稻田收獲的9萬噸稻子,去化率已有八九成,今年再接再厲,爭取把“蘇州大米”牌子打得更響。

創建大米公用品牌,南京、蘇州去年都投入了1000萬元左右,市場反映為何大相徑庭?夏種在即,記者進行了調查。

知曉度低,“金陵味稻”賣不過區街小品牌

南京扶持“金陵味稻”創牌的1000萬元,800萬元用在了水稻種植上,通過對土壤、耕作、生態環境統一檢測,從全市選出20塊基地,從育秧、施肥、植保到收割全程督導,農藥和肥料指定使用,為此每畝給予農場主500元種植補貼。這樣種出來的稻子,大米品質、口感食味值達到86,但由於知曉度不高,市場反映平平。

16日晚,記者來到北京華聯紫金店米糧區,好不容易才從林林總總的大米貨品中找出“金陵味稻”,真空包裝5公斤88元,8.8元/500克,可向理貨員一打聽,“五一”后上架半個月了,一袋還沒賣掉。

“這米口感很好,糯軟糯軟的,但大家不太了解。”理貨員頗感無奈。

定價高了賣不動,定價低了會不會好賣?按照陳超的指引,記者好不容易在江寧科建路找到他們布點的一家名為“歡樂番茄”的農產品店,10公斤普通包裝70元,3.5元/500克。“這米每天賣幾袋?”營業員俏皮地回答:“你要問這米每周能賣幾袋,一周也就賣出一兩袋。”

相比公共品牌“金陵味稻”,南京一些小品牌的地產大米倒很暢銷。江寧區土橋珍珠米剛剛申報為地理標志農產品,該區淳化街道農服中心主任陶敬富介紹,他們去年種了4000畝水稻,軋出1400噸米,賣價4元-5元/500克,眼下隻剩70噸。另一位農場主則透露,去年他種了700畝水稻,一半加工成“湖熟大米”賣,如今也是所剩無幾。

創牌兩年,蘇州大米多個品牌“碾壓”東北米

和“金陵味稻”營銷模式不同,“蘇州大米”除共打一個公用品牌外,旗下各米企還保有企業品牌,採用“公用品牌+二級品牌”銷售,多數米企開出自己的專賣店。

“昨天,我又在友新路開了一家米店,加上縣前街老店,以及小區物業、菜場設立的20個專櫃,去年產的500噸大米,如今賣得隻剩下100噸。”蘇州湖嘉米業莫泉林告訴記者,他們打出“蘇州大米”牌子,是因為其品牌“曝光率”越來越高,報紙、電視、高炮、燈箱、公交、手機APP上,都有“蘇州大米”做的宣傳,“傍上”這個牌子,大米就能賣上好價,像他的“湖嘉”牌米,原來隻能賣3.5元—5元/500克,現在挂了“蘇州大米”牌子,多數在6元/500克以上,價格高的如糯穗米、生態米,500克甚至賣到12元、15元。

在姑蘇區憶橋弄,記者看到一家名為“金香溢”的米店,5公斤包裝的各類軟米、粥米、生態米,價格都在60元以上。

“在蘇州,像湖嘉、金香溢這樣打出‘蘇州大米’牌子的農產品經銷店,我們授權了97家。”秦偉說,這些米店深入大街小巷,以“螞蟻雄兵”陣勢,讓“蘇州大米”品牌漸為人知,“過去不少蘇州大媽誤以為蘇州賣的米都是外地產的,現在知道了,蘇州本地不僅有大片水稻田,米的品質還很好。”

但各米企打“蘇州大米”牌子,不但要嚴格按照蘇州市農業農村局編寫的《蘇州大米良作良方》來種植,而且產加銷各環節都要接受農業部門的管控和檢測,每一個米企品牌掃碼后全流程可溯源。

“創建‘蘇州大米’品牌,我們投入1000萬元其實隻做了兩件事。”秦偉說,他們一方面大力宣傳“蘇州大米”的品質和文化,一方面以創牌和標准“反向倒逼”米企按標生產、全程管控。經過兩年多的創牌,其旗下多個子品牌如湖嘉、澄湖香,在蘇州市場上已對東北大米形成“碾壓”之勢,其中澄湖香500畝有機米批發價就達20元-25元/500克,畝收入1萬多元。

品牌強農,要抓住品牌建設“牛鼻子”

據了解,南京、蘇州主打稻種均為江蘇省農科院培育的水稻品種南粳系列,但市場反差如此之大,引起了省農業部門和有關專家的思考。

“對農產品來說,品牌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和軟實力。”省農科院糧作所副研究員黃勝東介紹,我省南粳系列稻種歷經10多年培育,食味值指標上已和東北米、日本越光米不相上下,在2016年日本廣島舉辦的優良食味稻品鑒會上獲得“最優秀獎”。江蘇稻作條件很好,南粳大米軟糯有韌勁,更適合江浙人的口味,但長期以來在中高端米市上一直被東北大米“壓過一頭”,原因就在於品牌建設拖了后腿。

秦偉對此也“很不服氣”:“蘇州稻米種植源遠流長,自南宋起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美譽,歷史上曾作為貢品沿著運河北運皇城。”他分析說,東北大米行銷全國,除其種植條件好外,品牌營銷出力很大。每年稻米收獲后,五常、盤錦等大米產區都會到全國各地推介,金龍魚、稻花香、福臨門等巨頭也紛紛大力營銷。借鑒東北大米經驗,蘇州從2017年起創建大米區域公共品牌,除在媒體“黃金時段”“顯著版面”密集轟炸外,還通過創意包裝、文化挖掘講好“蘇州大米”的故事:你知道“蘇州大米”的logo上有七層含義嗎?《我國發現的首例水稻田在蘇州》《“國慶稻”開鐮收割》等策劃和報道,經常見諸各類媒體。

“創好公用品牌,錢要花在刀刃上。”省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處長樊寶洪說,蘇州雖然沒有直接補貼水稻基地,但為創牌花的1000萬元,經第三方評估,2018年為農民增收1億元。“這充分說明,品牌強農要發揮政府推動與企業主體‘兩個作用’。”樊寶洪說,在公用品牌創建中既要打造強勢公用品牌,又要培植授權企業“領頭羊”,利用龍頭企業為公用品牌打天下、闖市場。

“蘇州大米”的創牌經驗,引起南京有關方面的關注。陳超說,南京郊區稻米小品牌眾多,但大多“影響力不出區街”。培育地產稻米精品,打造市域大米品牌,達到品牌強農目的,這是他們創建“金陵味稻”的初衷。但1000萬元創牌資金中,隻有100多萬元用於品牌建設、市場推廣,800多萬元補貼到1萬畝稻田,產出的好稻米卻難賣,這樣的結果讓人反思,“相形之下,蘇州通過創牌倒逼種植技術改進,再以溢價收入補貼農本、致富農民,撬動20萬畝水稻種植,這就抓住了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的牛鼻子,值得學習借鑒。”(顧巍鐘)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