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賈汪探索高質量轉型發展“賈汪模式”

2020年05月19日16:04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揚帆破浪再起航

以創新發展增強內生動力,以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品質,以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優勢,以開放發展激發區域活力,以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從昔日的“百年煤城”到今日的“城市后花園”,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賈汪區,圍繞轉型發展“大文章”, 大力實施“14610”行動計劃,真抓實干,打基礎、補短板、利長遠,不斷夯實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產業基礎,開創了資源枯竭城市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發布,賈汪區入選“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轉型成效突出的地方”。

干在先走在前的賈汪區,究竟是如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起“3+3”現代產業體系,讓產業結構不斷調優調輕調綠調強?又是如何連續兩年獲評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評優秀等次,成為全國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區”?走進賈汪,循著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康庄大道,一起探索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賈汪模式”。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從“一煤獨大”到多元發展

曾經,因礦而設區的賈汪因煤而興,卻也因煤而困。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不高等問題,長久以來成為困擾賈汪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堅持破舊與立新並舉,便成為賈汪打開轉型發展局面的突破口。

為了堅定不移推進五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賈汪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在關閉整治454家“散亂污”企業的基礎上,推動4家焦化、5家鋼鐵鑄造和3家煤電企業實現關停轉移,拆出新增發展空間,拓寬生態空間,增加環境容量。有了空間,賈汪區開始突出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把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依托徐州工業園區、賈汪高新區(籌)、潘安湖科教創新區、雙樓物流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大洞山休閑度假區等“六大平台”,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徐工配套產業園)、電子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家具產業園、中業慧谷產業園、不鏽鋼產業園、裝配式建筑產業園、新型智慧建材產業園、農產品深加工園、東部工業集聚區,中冷盟·華企雲谷園區、恆盛智谷產業園區、潘安湖科創園區、草莓科技產業園區、西安交大科技園區等“10+N特色產業園和創新園區”,積極構建起具有賈汪特色的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電子與ICT和休閑旅游、現代物流、都市城郊農業“3+3”現代產業體系。

徐州工業園區聚力打造徐州產業發展的重要腹地,推動立寧電子、寶盛自動化、標格手機柔性線路板等高端項目提質升級,加速江蘇眾旺鑫智能設備、裕啟合超級電容、虹智(熙卓)、龍冠顯示終端等在建項目進度,吉麥新能源汽車首發下線,開啟了徐州新能源乘用車制造的新紀元﹔潘安湖科教創新區集聚優質科教資源,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一期交付使用,恆盛智谷科技園、奧特萊斯購物小鎮加快建設,正成為淮海經濟區科教創新的閃亮明珠﹔雙樓物流園區充分發揮外貿航線平台功能,百世物流、壹米滴答、優速物流等優質物流企業紛至沓來,淮海國際陸港重要支撐點作用不斷強化﹔賈汪高新區(籌)重點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徐工配套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徐工智聯、蘭天輪轂、華群數控等眾多項目集中入駐,高新區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持續深化,恆大童樂園、權台煤礦遺址創意園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加快,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示范區堅持都市城郊農業發展方向,東部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草莓科技產業園區建設有序推進,以實實在在的項目建設成效夯實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從賈汪逐年提高的旅游人數和綜合收入,也可見一斑,還有糧食生產“十六連豐”、高效設施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招商1號項目工程”等,都為推動賈汪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大力實施生態修復

從灰色印象到綠色主題

作為資源枯竭地區,賈汪區堅持以推進綠色轉型,補齊生態短板為首要任務,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再造,持續推進沉陷區治理工程,榮獲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區。可以說,綠色,就是賈汪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賈汪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此,賈汪區在全國首創“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村庄異地搬遷”五位一體綜合治理模式,先后實施了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個,治理面積約6.92萬畝。潘安湖獲評國家4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稱號,被譽為全國採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和標杆。在此基礎上,賈汪積極推廣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經驗,堅持“宜游則游、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的原則,重點推進龍吟湖、解憂湖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打造城郊生態濕地公園。

沒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沒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賈汪學習塞罕壩精神,積極向荒山進軍,硬是在境內283座山體為石灰岩的大小山頭“繡”出了一片綠色森林。全區森林覆蓋率從15.4%提高到32.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綠化造林的樣板工程。同時,持續推進碧水繞城工程,開挖疏通河道144條、306公裡,暢通水循環,建成“十縱五橫一環”生態水網,徹底改變了長期煤炭開採導致的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的狀況,重現了賈汪綠水繞城、人水相親的“泉城”風採,力爭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賈汪樣板”,奠定更加扎實的生態基礎。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從陳舊礦區到現代新城

以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賈汪樣板”,這一發展理念不斷加快賈汪融入徐州主城的步伐,讓賈汪老百姓真正融入徐州“大家庭”。

賈汪區以全力打造融入徐州“30分鐘經濟生活圈”為牽引,推動建設“六橫七縱”、S1號線輕軌交通路網體系,“一體兩翼、向西向南、融入主城”的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實現了徐賈交通同城化、城鄉交通一體化,更好承接中心城市商貿物流、金融服務、科教文化等溢出效應。加快潘安生態新城和大吳臨港新城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扎實推進120萬平方米安置房建設,提升主城區輻射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成市級美麗宜居鄉村18個,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兩個,“水韻馬庄”得到廣泛贊譽,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除了城鄉融合發展,賈汪區還積極打造內外聯動發展,以開放發展的姿態激發區域活力。深度參與淮海國際陸港建設,按照“一港雙核多點”戰略規劃,高標准建設雙樓物流港對外開放平台,全力打造集內河港與保稅港功能於一體的淮海國際陸港重要板塊。大力推進雙樓物流園區河海聯運、水鐵聯運開放平台建設,加快實施徐州港雙樓作業區通用碼頭及普洛斯二期、遠洋泉康、凱雷熠躍等現代物流平台項目,推動鐵路專用線建設,確保年內鐵路裝卸線和快運場站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推進中冷盟·華企雲谷園區、出口加工產業園區建設,積極申報水運二類開放口岸和進境肉類指定監管場所,加入徐州中歐班列體系,不斷提升開放平台能效,內外聯動、東西開放,做大做強樞紐經濟,持續放大淮海國際陸港重要支撐點作用,將雙樓物流園區建設成為輻射淮海經濟區一流的樞紐港、物流港、貿易港和產業港,全面激發高質量轉型發展區域活力。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從“礦竭人去”到“賈汪真旺”

以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打造為民富民惠民的“賈汪樣板”,是賈汪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奮力跑好全面小康“最后一公裡”的切實舉措。

民生實事干什麼?怎麼干?如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賈汪的實踐,很好地回答了一個個現實問題。

賈汪區持續辦好56件民生實事,深入實施交通便捷、教育提質、就業保障、安居宜居、健康衛生等8大工程,讓群眾充分共享發展紅利。持續放大旅游富民效應,深度推進農旅融合發展,以旅帶農、以農促旅,大力發展精品民宿、農家樂、採摘體驗等富民旅游項目,推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建立健全精准扶貧長效機制,啟動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行動計劃”,深化產業扶貧力度,協同發展張場米業、甘薯產業園等龍頭項目,通過訂單生產、“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幫助低收入農戶共享產業發展成果,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搶抓省委改善蘇北地區農民住房條件重大機遇,加快推進4335戶農房改善,打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污水處理、廁所革命3場硬仗,打造一批特色田園鄉村。深入開展“四位一體”基層社會治理,推廣馬庄經驗,建強基層戰斗堡壘,系統實施“黨建+”工程,擦亮“十必聯”群眾工作法品牌,用好基層協商平台,發揮鄉賢工作室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做實“網格+警格”雙網融合,鞏固提升“5453”新時代文明實踐“賈汪模式”。

賈汪區委書記張克表示:“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賈汪區將堅持‘生態立區、產業強區、旅游旺區、文明興區’的發展定位,不斷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探索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路,決心以勇當標杆的姿態,干在先、走在前,比學趕超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貢獻賈汪力量。”(沈揚)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