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老舊小區改造讓老少宜居 以蝶變滿足品質追求

2020年05月19日07:2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老少宜居,讓老舊小區“逆生長”

“天順苑小區加裝電梯后,二手房房價漲了一次﹔改造結束,又漲了。有些搬走的居民,願意回來住了。”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進發告訴記者。5月7日,蘇州市黨政代表團到南京考察,考察內容之一就是天順苑的老舊小區改造。

在完成水電氣路、停車安防等基本改造內容之外,老舊小區改造必然還有更高追求,那就是向現代宜居蝶變。根據老舊小區的居民構成、空間資源、環境稟賦、歷史文化的不同,因地制宜、一區一策整治到位,消除居民和現代生活的“時間差”,讓居住舒服又稱心,這並不是遙遠的夢。

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更宜居

江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戶籍人口比例超過23%,其中超九成老人選擇居家養老。這些老人,在城鎮老舊小區居民中的比例最高。讓老人宜居,適老化改造成為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的重要內容。我省發布的“既有住區適老化改造指南”,包含有7大類24項改造內容,從樓梯間的扶手到單元門口的坡道,從活動場地、休閑設施到照明、監控、養老服務用房,要讓老人在小區充分體會安全感,享受宜居生活。

今年的省政府十項民生實事中,兩項涉及適老化改造。3月,省民政廳、財政廳聯合下發《關於做好適老化改造民生實事的通知》,進一步作出具體安排。

第八項民生實事提到,持續推進老舊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省住建廳數據顯示,全省老舊小區累計加裝並投入使用的電梯超過1000部,目前正在施工的283部,正在辦理手續的567部。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方面,南京走在全國前列。據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統計數據,至今年3月底,南京累計簽訂2468部電梯加裝書面協議,其中1470部已辦好規劃審批,加裝完工的電梯達942部。蘇州市在觀前社區開展首批增梯試點,3台電梯投入運行,讓受益居民們開心不已。此外,徐州、泰州等市均有老樓成功增梯。

記者在天順苑小區看到,淺黃色的建筑立面清新雅致,12部加裝的室外電梯整齊地立在各單元門口。78歲的居民林玉琴說,她在天順苑住了20年,過去上下樓不方便,買菜不敢多買,怕上樓拎不動。現在小區裡不僅加裝電梯,樓梯間也裝上扶手,樓前鋪設無障礙坡道,年紀大的居民上下樓都方便了。

片區改造,讓公共配套更完備

改造完工的蘇州市姑蘇區姑香苑小區,綠化景觀優美,環境整潔有序。小區中心廣場上,常有孩子們在練習輪滑、騎自行車,家長坐在一旁長凳上休息。姑蘇區住建委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張紅蓮介紹說,這個老小區的空間不太大,在整治中,對邊邊角角的綠化做了規整,不僅新增200多個車位,增加快遞櫃和垃圾分類設施,還因地制宜修建休息廣場、涼亭和長廊,為居民們開辟新的活動空間。

公共活動空間少,這是很多老舊小區面臨的共性問題。要提升居住品質,老舊小區居民需要的,不僅僅是建筑物方面的修補提升,還有環境功能的增補和優化。單個小區空間有限,這樣的功能升級往往需要跳出小區,放大到街區或片區等更大范圍內實現。“老舊小區改造面臨一個思路提升,就是要從片區改造、片區整治的角度來研究解決問題。比如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居家養老設施、助餐點這些配套項目,很難從一個老小區內挖掘出足夠的資源加以實施。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廣一些,從片區考慮,做資源統籌,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多個老小區需求,也可以彌補城市功能的不足。”姑蘇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南京市棲霞區姚坊門街區正在推進宜居改造。這個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的老街區,包括3個社區、10個小區,共有居民2.2萬人,其中“一老一小”的宜居需求最為迫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姚秀利告訴記者:“在姚坊門街區的一個交叉路口,我們設計功能類似於‘鄰裡匯’的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附近學校的孩子們放學后可以來這裡寫作業,老人們可以在這兒聊聊天、量血壓、聽聽保健知識。它是一個方便社區鄰裡開放交流的空間,各項功能符合百姓實際需求。目前,這棟3層小樓正在建設中,年內就可建成投入使用。”

深挖特色,彰顯文化韻味

系統謀劃專項提升與區域集成,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提質與宜居住區、宜居街區和宜居城市建設的有機融合——這些是江蘇近期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也將改造導向文化深處。

姑蘇區包含14.2平方公裡的蘇州古城,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極其豐富。雖然古城范圍內少有全封閉小區,但有不少零星樓棟和老舊民居,這裡的老舊片區改造和古城保護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在保護和改造的平衡之間,江南水鄉的神韻、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都將刻畫在城市的個性中。

南京市秦淮區老虎頭小區去年剛完成改造,小區大門、樓棟牌上都有虎頭LOGO,看上去簡潔又威風。而在相距不遠的剪子巷小區,LOGO造型變成剪子形狀,院牆的彩繪上還有文字,介紹剪子巷的歷史由來。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設計公司主任建筑師王亮介紹,在做項目設計時,他們專門查閱歷史文化資料。他們從古代虎紋瓦當中提取樣式,用作老虎頭小區的文化元素,延續當地的歷史記憶。剪子巷一帶是明初兵器倉庫所在地,庫裡多存箭簇,故稱“箭子巷”,后來以訛傳訛成了“剪子巷”。

老虎頭、剪子巷兩個小區的改造,都是南京明城牆沿線舊城出新項目的組成部分。作為擁有豐厚歷史文化積澱和底蘊的古城,南京城的街頭巷尾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老舊小區分布在秦淮河畔、夫子廟旁,改造時深入發掘其人文內涵,才能彰顯城市特色,點石成金。

明城牆沿線和秦淮河兩岸的片區改造,南京回歸建筑環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小梅都參與過。她說,他們設計時會因地制宜、深挖特色。比如秦淮河沿岸的小區用了典雅的咖色,突出古典味道,游客在船上眺望時,房屋在河岸的垂柳中若隱若現。沿明城牆的小區,外立面設計成黑白灰的古朴色調。從城牆上看下去,那一片的城市街面環境明顯提升。(劉玉琴 白 雪 王曉映)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