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大學生應聘者。 邵 丹攝
今年全國有874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史上最多。南京高校畢業生超過25萬。受疫情影響,他們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季,無數年輕人面臨“畢業就是失業”的威脅。
近日,南京一次性提供超過1.2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南京地鐵集團、二十八所、南京証券等國有企業提供了4257個崗位需求,本科及以上崗位超八成。目前,南京已籌集崗位6萬個。
素有“高教之城”“人才之都”之稱的南京,悄然在進行一場人才“拉攏戰”,多措並舉,公開承諾今年要為大學生籌集提供20萬個就業崗位。在南京主政者眼裡,數百萬畢業生,不是困難的就業者,而是城市發展的巨大紅利。
“簽他”“簽他”“簽他”, 輔導員雲上“帶貨”
“還有說不完的話,風催著我們出發,把笑和淚都留下,留在這一年的夏……”毛不易的新歌裡,又一個畢業季如約而至。只是,跨越了三個季節的疫情,讓今年的6月更添焦慮。
南京理工大學新聞系大四學生成梓琢,還在陝西老家,超長寒假,從冬天放到了夏天。去年秋季招聘她正忙於考研,成梓琢把所有賭注壓在春季招聘。疫情突如其來,返校遙遙無期,考研、考公務員的分數線遲遲不公布,線下招聘全部取消,網絡求職不確定性太多,讓她“無比煎熬”,“大把大把地掉頭發,每天靠喝濃茶來提神”。
4月,南京大學化工學院向校友和社會企業發出一封“求助信”,信中說,“幫助我院129名本科畢業生,133名碩士畢業生和143名博士畢業生走上滿意的工作崗位,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達成的目標。”事實上,發出“求助信”的,並非化工學院一家。連南京大學這樣的頂尖985高校都在“求助”,最難就業季的寒意從畢業生蔓延出去。
“宋宇航同學曾擔任班長,各位HR快簽他!簽他!簽他!”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搭建的招聘“雲平台”上,生物學院輔導員王維面對鏡頭賣力地“帶貨”,為學生爭取就業崗位。直播現場,近千名應屆畢業生上線求職,場面火爆。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電編導專業的邵佳婕說,“預估到求職會很難,但沒想到這麼難。”她說,自己的手機上下了5個求職APP,關注了各種公眾號,混跡在新媒體行業論壇,功夫不負有心人,邵佳婕最終如願拿到了OFFER。“往年這個時候,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已經在65%左右。”該校學工處老師介紹,今年數據尚未統計,但學生的反饋顯示,就業之確實是近年少見。
一個積極的信號是,與疫情初期相比,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在4月之后有明顯的提升。江蘇領航人力資源服務總經理湯化冰分析,隨著企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政府也拿出一系列穩就業措施,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加速緩和。
成梓琢的煎熬,一直維持到5月初。在一系列網絡面試后,她最終成為蘇寧集團的零售運營管培生,這個月,她就要回到母校完成畢業答辯。“就是想留在南京!”四年大學生涯,讓她對這座城市的感情愈發難以割舍,“有古都韻味,也有創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安全感。”她說,自己的求職經歷証明,南京是一座充滿機會的城市,希望自己能夠好好打拼,早日把父母也接過來。
新機遇涌現,
電商創業單月出貨500單
近日,一則“杭州雙語女碩士應聘保姆”的新聞刷屏,當事人回應是“創業的第一步”。
今年就業市場不同尋常,這屆畢業生們需要超常心態。
“找工作一定要克服‘學生思維’,進入勞動力市場,要考慮價值的互換。”感受到今年就業市場的低迷,已經是往屆畢業生的小月主動轉變心態,努力適應現實。
兩年前,她從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經過一年職業“試水”,漸漸明確自己要做一名語文老師,並來到鼓樓區一家中學,邊實踐邊考崗。受疫情影響,許多招聘計劃都延后了。“我4月初才回到南京,開始向民辦中學投簡歷,准備面試和講課。”目前她已參加南京三所民辦中學的面試,結束兩所學校的試講,正在等結果。
工作的事未落定,小月沒閑著,看書、學英文、耕耘自媒體。“與其抱怨,不如埋頭踏實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結果總不會太差。”
一些新的機遇正在涌現。5月11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公告,擬新增10個新職業,包括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社區網格員、互聯網營銷師、核酸檢測員、老年健康評估師等。這說明市場減少一些崗位,又創造出新的崗位。
當全國人民都被迫“裹足”在家,“宅經濟”,尤其是直播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由此帶來相關就業市場的井噴。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貿易學院院長阮曉文有更為直觀的感受。疫情期間,該院有10名同學在家工作,或是做直播,或是給電商企業做后台客服。“5月份我們辦了一場線上招聘會,來自南京、寧波等地的5家電商企業參會,一下招走了二三十個學生,不少人轉正后月工資能拿到七八千元。”
電子商務技術專業1713班的蘇丹,所在宿舍共有6個人,其中2人在那場招聘會上應聘成功。“舍友們回來時說起,一臉驚喜,原本擔心今年不好找工作,沒想到這麼順利。”蘇丹本人也通過學校牽線,成功進入一位學長開辦的跨境電商公司,從事后台運營,沙集的家具、南通的家紡,在她手上一單單流轉。
該院與睢寧沙集鎮共建一家跨境電商運營中心,於今年4月開始運營,不少畢業生都是運營團隊的成員,一個月內成功出單近500單。“對於我們學院尤其是電子商務專業來說,這次疫情是危中存機,學生就業逆勢上揚,可喜!”
為此,這所學校最近新設直播課程培訓,啟動建設8間直播間,目前已有從大一到大三的近200名同學參訓。6月份,該院還計劃針對剛結束轉本考試的學生,再舉辦一次線下招聘會。
還有不少人循著機遇回鄉創業。21歲的孫延婷即將從無錫一所高校畢業,疫情期間她在南京溧水的家中准備畢業答辯,發現隔壁小區由於沒有快遞驛站,快遞小哥又不能進小區,包裹隻能攤在地上。曾在菜鳥驛站做過兼職的她萌生自己創業開快遞站的想法。3月16日驛站開業,附近居民收寄包裹都來她這裡,現在每天都能收件近400單、寄件近20單,且在慢慢增長。孫延婷打算畢業后干脆自己創業。
拿出20萬崗位,
吸引“城市合伙人”
“這麼多大學生,一定要想辦法把他們留下來。”在南京主政者眼裡,最難畢業季背后是豐沛的城市人力資源,當下更需要政府作為。南京要求人事、公安、民政、工信等相關部門,都拿出辦法,讓盡可能多的畢業生留在南京。
穩就業,保就業,南京承諾,今年拿出20萬個崗位。
在寧50多所高校有大專以上學生80多萬人,隨著這兩年南京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人才優待措施一年比一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南京就業創業。2018年,南京新增的就業參保大學生(包括應屆歷屆畢業生,當年首次在寧辦理社保的就業者)達到34萬多人,2019年39萬多,兩年新增73萬人,其中,2019年南京新增碩博人才增長了150%。
據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馬書婷介紹,這兩年在寧高校畢業生中,有1/3左右留在南京。顯然,今年南京要努力爭取更多畢業生選擇南京。
今年4月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通過官方公眾號等渠道發出致2020屆高校畢業生的一封信——共做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合伙人。就在同一天,南京公布《關於支持高校畢業生在寧就業創業的十項措施》(簡稱“新十條”)。南京連續三年一號文都是創新名城政策,相應的,有關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也持續迭代升級,到今年是3.0版。馬書婷介紹,今年南京加大力度吸引畢業生,包括放低落戶門檻,本科及以上學歷,45歲以下﹔大專學歷的,40歲以下,就能拿到南京戶籍。在購房上,南京首次將人才購房的服務面延伸到本科畢業生,隻要在新研孵化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規上工企就業的本科生,就能同等享受優先購房政策。小微企業每招用一名應屆大學生,政府補貼2000元。
外地畢業生,隻要來南京面試,包括參加正規社會團體面試,都能獲得1000元面試補貼。
從就業現狀看,相比其它城市,南京有底氣吸引更多年輕人。南京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處長徐明智介紹,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南京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5.7萬多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萬人,但3月份比2月份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環比增加了2.3萬多人,新增大學生就業受疫情的影響已在大幅削減。更具說服力的是,4月底,南京有90335人領失業保險金,去年同期領失業保險金的人是90140人,僅比去年多了不到兩百人。
承諾的20萬個崗位要落在實處。南京向社會公布,市、區屬國有企業拿出不少於2000個崗位,新型研發機構及孵化企業不少於3000個,市、區安排不少於事業單位崗位不少於4000個、社區(村)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不少於1500個。
南京市民政局相關人員透露,去年南京社工招用1000名左右,今年四處挖潛,增加崗位供應。往年社工流動性大,今年社工外流少。一方面是因為就業難,另一方面疫情讓各級政府更加重視社工的作用,加上今年是社工“三崗十八級”待遇全面實施的第一年,社工發展空間被看好。他說南京今年招錄的社工數量,很可能會高於實際崗位需求,這也是為南京社區發展蓄力。
“各部門都停不下來,宣講,雲上招聘,崗位收集、落戶,各個部門都在加班加點。”採訪中,一家單位的處長多次表場其它幾家單位的付出。大學生就業被置於城市發展重要地位,沒人懈怠。
面廣量大的青年大學生是孕育杰出人才的大軍。這兩年,南京對人才的財政投入、人才集聚度都居江蘇首位。(盛文虎 董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