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律師吳聲威訴愛奇藝案有了結果,眾多媒體以“愛奇藝敗訴”為標題進行了報道。事件起源於去年年底,愛奇藝的自制網劇《慶余年》大熱,許多用戶為了能提前看劇,充值成為了會員。結果呢?愛奇藝又開啟“超前點播”,VIP會員花50元,可以在每個更新日比會員再多看6集。這個“超前點播”引發消費者強烈反彈,吳聲威因此向北京互聯網法院起訴了愛奇藝。
近日,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愛奇藝推出的超前付費點播的服務,違反了其與吳聲威之間的熱劇搶先看的約定,愛奇藝構成違約。判令被告愛奇藝向原告連續15日提供原享有的平台黃金VIP會員權益,使其享有已經更新的類似電視劇以及優質自制劇的觀看權利,並賠償公証費損失1500元。
表面上看,愛奇藝輸了官司,消費者贏了官司。但就判決結果來說,真的很難讓人高興起來。這起訴訟的核心訴求是:要求取消超前點播功能。而這並沒有得到法院支持。相反,法院只是要求“連續15日提供其原享有的VIP會員權益”。《慶余年》都放完半年了,現在再恢復你的“再多看6集”權利,還有意義嗎?
更大的問題還在於,法院事實上以判決的形式肯定了“超前點播模式”,只是認為不應該違反之前和黃金VIP會員已經簽訂的合同。
北京互聯網法院認為:在收費會員的基礎上,“探索新的視頻排播方式,本無不妥”,但要“建立在遵循商業條款、尊重用戶感受”的基礎之上。愛奇藝這次的問題在於,“依據單方變更合同的條款”,就推出了“付費超前點播”服務,屬於霸王硬上弓,損害了黃金VIP會員的提前觀劇權益。單方面變更合同屬於違約,這才是愛奇藝敗訴的原因。
超前點播等收費模式,之所以引發公憤,就是因為一些視頻網站吃相越來越難看。買了VIP還不夠,繼續讓你看各種廣告,美其名曰“個性化推薦”。光有個VIP不足“護體”,你還得繼續交錢成為VVIP,把用戶收割了一茬又一茬。從心理學上說,消費者交了費之后就已經被“錨定”了,傾向於認為商家的收費是合理的,甚至還會“自我合理化”商家的更多收費行為。平台則毫不客氣地舉起了大鐮刀。從經濟學講,這叫“價格歧視”,視頻平台通過“超前點播模式”,精准地找出那些《慶余年》的鐵杆粉絲,榨出他們最后一個鋼蹦。
有財經分析指出,急切漲價的背后,是愛奇藝用戶“增量見頂”,虧損幅度加劇的尷尬處境。2020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愛奇藝訂閱會員規模達1.19億。這個億級的會員規模,差不多撞到了收費用戶規模的“天花板”了,很難再有突飛猛進的增長空間。這時,平台就會傾向於“刀刃向內”,收割既有的客戶了。
既然愛奇藝有收費的沖動,而法院也沒有堵上“超前點播”的大門,可以想象,隻要愛奇藝以后在合同操作上更加“謹慎”一些,“超前點播”之類的收費隻怕還要“發揚光大”。
但是,就像有媒體在評論中所說的:這種額外收費的行為,對待用戶缺少起碼的尊重。一味想著收割用戶,這樣的生意是做不長久的,消費者也是會用腳投票的。此外,對於這類網友反映強烈的問題,行業主管部門、消保委等機構也應及時介入調查,給廣大消費者一個說法,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作者季渚鴻,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