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在綠水青山間定調發展底色

2020年06月03日16:42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徐州:在綠水青山間定調發展底色

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 孫井賢 攝

5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

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

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生態文明發展畫出新的坐標,指明前進方向。

千裡之外,一湖好水鷺先知。夏初的駱馬湖,到處充滿了生機,新沂市新店鎮南建村漁民朱賢征正在300余畝的“白鷺島”上忙得不亦樂乎。

刷到兩會“熱搜”中的生態話題,朱賢征不由回想起過去的駱馬湖——非法採砂嚴重、水質持續惡化。在政府引導下,如今的駱馬湖已再現一湖清水,引得白鷺雲集,越來越多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朱賢征感慨:“綠色發展這條路子是對的,俺們一定會堅持走下去。”

近年來,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徐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建設促進環境改善,以環境改善促進要素集聚,以要素集聚促進產業發展,從而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實現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身。綠水青山間,徐州的發展底色已經由“黑”轉“綠”。

扛鼎一份擔當——

綠水青山是徐州的責任和潛力

夕陽西下,微波蕩漾,潘安湖的傍晚特別溫柔。

看著眼前旖旎的風景,誰能想到,十年前這裡還是徐州市沉陷面積最大、情況最嚴峻的採煤沉陷區。沉陷面積1.74萬畝,積水平均深度4米以上,“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黑、臟、亂”,是原住村民對這裡以前景象的記憶。這,也是徐州人過去不願觸碰的“城市傷疤”和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曾經荒草叢生、坑塘遍地的沉陷地如何變成一個波光粼粼、景色秀美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華麗轉身的背后,是徐州市委市政府主動擔當的轉型突圍。

2011年,賈汪區開始通過基本農田整理、採煤沉陷區治理、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治理,因地制宜推進成片採煤沉陷區、工礦廢棄地和採石宕口實施生態修復,並對採煤沉陷最嚴重的潘安湖區域實施綜合整治,形成了4000畝開闊水面和2000畝濕地景觀。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賈汪區已獲得了超值的回報。

其實,整個徐州,都是一座因煤而起的城市,百姓生存、產業結構、城市建設皆與煤有關﹔徐州,又是一座因煤而困的城市,資源枯竭、產能過剩、經濟落后……生態產生的蝴蝶效應,讓這座“百年煤城”走上轉型突圍的風口。

不走容易的路,要走正確的路。徐州人清醒地認識到,生態也是生產力,“隻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近年來,徐州市堅持問題導向,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系統性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採用農田整理、沉陷區復墾、濕地景觀開發等方式,先后對近20萬畝採煤沉陷區實施生態修復﹔同時,對宕口、礦坑、裸岩和斷崖,因地制宜採用綠化造林、岩壁造景、遺存保護等手法,實現了消除地質災害、生態環境修復、特色景觀打造一舉多得。徐州市還採取砌石成坑、引水上山、客土植苗等做法,開創了“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的成功范例,森林面積高居全省第一位。聯合國人居署在徐州召開會議,發布了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等技術標准,徐州城市綠色轉型的成功經驗正在向全球推廣。

當這些行動落實在具體的地塊上,就變成了一片蒼翠林海、一汪澄澈湖泊、或是一處水草搖曳的濕地,又或是一處動物安心棲息的家園……

春天的絢爛起於一顆種子的蘇醒,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道路上,徐州這顆已經破土的種子顯得格外生機勃勃。

貫穿一條主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鼓樓區,徐州歷史最悠久、最密集的傳統工業集中區。這裡大大小小的煙囪曾是徐州人的驕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老工業區內落后產能集中、基礎設施老化、環境污染較重、困難群體較多等問題日益凸顯。驕傲,成了包袱﹔轉型,就在眼前。

2010年,鼓樓區累計關閉搬遷工業企業近400家。企業陸續搬遷后,騰出了一片“海闊天空”,但如何利用好這片土地,讓老工業區煥發新活力?

謀定而后動。“企業搬出之后,我們在思考鼓樓區到底應該發展哪些產業?”鼓樓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科技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德國介紹,2017年12月13日,徐州鼓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鼓樓高新區”)獲江蘇省政府批復籌建。

“我們開始構建以人工智能產業為特色,以智慧物流產業、科技服務業為支撐的‘1+2’智慧產業體系。”吳德國說,兩年多以來,鼓樓高新區重點開展創新能力提升、雙創人才匯聚、金融服務支撐、創新型主體培育、發展環境優化等產業發展五大支撐行動,努力營造智能范、未來感的高科技園區。

有進有退,不破不立。

何止是鼓樓區。在“減”與“加”之間,銅山區、賈汪區、新沂市……徐州各地都在主動作為,精心解答這個時代命題。

強力實施“三大攻堅戰”,持續深化工業煙氣、“散亂污”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揚塵污染、機動車污染等六大專項治理,10年來,徐州單位GDP能耗下降約3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削減約35%和30%。全面建立河(湖)長制、斷面長制,飲用水水質連續17年達標且環境安全無事故﹔針對工礦廢棄地和工業用地污染,精准實施分類修復,“沉睡”的土地和工業遺產被重新喚醒。

狠抓新興產業培大育強,以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設立20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全力打造新興主導產業創新集群。狠抓現代服務業擴容提質,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服務外包、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了以鐵路、航空、港口物流為配套的物流體系,微軟、甲骨文、華為等國內外領軍企業先后落戶徐州。

面對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的矛盾不斷加劇,取舍之間,考驗的是決心和勇氣。

斗轉星移,光陰流轉,徐州以超前的意識和果敢的行動,奮發作為,這片土地由此迸發出更大的激情和能量。

闖出一個樣本——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融共贏

生態治理,付出總有回報。

在邳州市鐵富鎮姚庄村,這種回報可以量化——全村人均純收入逾30000元。

姚庄村位於邳州市鐵富鎮鎮區東側,是著名的“銀杏時光隧道”所在地。當地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產業結構調整開始廣泛種植銀杏樹,到90年代中期聯合企業推進銀杏精深加工,銀杏逐漸成為這座村庄的代表。

美好生態轉化為經濟價值,只是需要人民的耐心堅守和時間的積澱。近年來,姚庄村銀杏生態旅游蓬勃興起,先后被評為中國最美銀杏村落、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尤其是銀杏時光隧道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遠方游客,讓姚庄人真切感受到銀杏風景的效益。“我們也沒有想到,栽樹會栽出一道風景線,會栽出一條產業鏈,會每年帶來幾十萬的游客經濟。”放棄在外地打工的姚庄村民馮言,借著家門口的風景,賺著最輕鬆的錢。

目前,除了“時光隧道”旅游景點外,邳州市銀杏種植總面積約50萬畝,成片林30萬畝,定植1900萬株,在圃銀杏苗木2.5億株,銀杏資源總量堪稱“世界第一”。

“一棵樹”撐起了一大產業,“一棵樹”富裕了一方百姓,“一棵樹”成了“一棵樹的風景”。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多年的生態堅守,架構了徐州生態發展的新格局。

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確定11個城市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徐州市入選,且是江蘇省唯一入選城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花落”徐州,並非偶然。近年來,徐州市在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等綜合領域成果頗豐,先后入選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城市、國家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等。試點建設一年來,徐州市更是將“無廢城市”融入城市管理理念,全面踐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固體廢物源頭大幅減量、深度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

今年2月,徐州又從長沙、南昌、西寧等省會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申辦第十三屆園博會,成為第一個申辦成功的地級市。在園博會舉辦的六個月裡,會有數百萬的游人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來到徐州參觀游覽,為徐州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徐州,闖出了一個鮮活的生態樣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融共贏。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新的鼓點已經擂響,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且看徐州更美麗。(甘曉妹)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