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產業一體化“江蘇力量”:從點狀突破到鏈式創新

2020年06月05日07:28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長三角深度融合這一年 | 產業一體化:從“點狀突破”到“鏈式創新”

聚焦“一體化”,聚力“高質量”,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江蘇“路線圖”上,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是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排頭兵”。

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開工建設,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成功舉辦,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開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江蘇著眼重點領域,從“點狀突破”到“鏈式創新”,打造產業創新高地、產業集群高地、產業要素配置高地,為長三角產業一體化不斷注入“江蘇力量”。

打破“單向關系”,產業協同“抱團取暖”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產業項目准入標准(試行)》不久前印發,在全國首次實現產業項目准入標准的跨省域統一。“一個標准管准入”,體現了“首創性”、彰顯了“一體化”,成為長三角產業協同合作走向“深水區”的一個縮影。

任何一份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或《方案》中,“產業協同”都是其中濃墨重彩的篇章。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三角地區以佔據全國2.2%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近年來,各地招商引資紛紛緊盯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區域產業錯位與協同成為推進一體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打破產業溢出和承接的單向關系、努力實現協同發展,日益成為共識。

在中新蘇滁高新產業開發區的安徽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內,機器開足馬力,人工核驗、收尾工作有條不紊。工人沈大桃正細心地進行最后一道“修毛刺”工序,一根根嶄新的雨刮器不久后將出現在上海某批本田小轎車的車窗上……在長三角地區,這樣跨域生產和銷售的場景將越來越多。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走出江蘇合作共建的首個項目,中新蘇滁高新產業開發區現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發展的新平台。”中新蘇滁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永賓介紹,園區已累計引進工業項目200多個,其中來自長三角區域項目佔比超七成。

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彰顯長三角“產業圈”協同戰“疫”和攜手復蘇的能力。地處南京江北新區的中車浦鎮車輛廠在一河之隔的來安縣擁有125家配套企業,疫情發生后,產業鏈“驟斷”。通過長三角產業鏈復工復產協同機制,兩地共同成立復工復產協調小組,梳理軌道交通產業鏈上所有企業,通過人員流動互認、運輸車輛共保、應急物資互幫,確保與中車浦鎮配套的362家企業全部復工復產,產業鏈條重現生機。

產業協同、上下游協作,讓長三角各地發展不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長三角產業一體化,要求各地發揮所長、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協作,這是差異一體化的基礎、高效一體化的關鍵、可持續一體化的前提。”在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長三角一體化決策咨詢專家陳雯看來,分工協作的集聚范圍效應和產業協同效應,必將形成發展合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打通配置“壁壘”,產業要素集聚共享

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能否有效流動、高效集聚,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長三角該如何打通“壁壘”、打造產業要素配置高地?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共同完善技術創新鏈,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去年12月底公布的這份《規劃綱要》,勾勒出長三角創新共建“一張圖”。

長三角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能力打造產業創新共同體,由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蘇州市相城區政府合作共建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便是生動例証。“研究院為企業提供從材料設計、制備到檢測的公共服務,通過打造公共開放的共享創新平台,吸引更多高端研發機構、企業入駐。”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副院長程曉農介紹,短短一年多時間,該研究院已累計建設16家專業研究所、17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

產業協同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自由流動。創新要素飛速集聚,創新人才近悅遠來,長三角正著力探索人才一體化發展共享模式。“周一到嘉善報到,周五回蘇州總部,跨省工作是常態。”在長三角,與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招商部副總經理隋曉剛一樣過著“雙城生活”的上班族不在少數。5月18日,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城市聯盟共同發布長三角人才驛站、人才綠卡和人才培訓等試點合作項目。未來,吳江、青浦、嘉善三地將推進職業技能証書互通、專技人才繼續教育學時互認,組建統一的職稱聯合評審委員會,加強人才聯合培養評價服務。

產業一體化發展,還要借助資本“外力”。5月20日,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鎮江分中心揭牌。依托這一服務基地,鎮江市邀請28家上海市股權投資機構、50余位投資者與本地企業進行對接、培訓,力求在重點產業鏈孵化培育一批上市生力軍。鎮江市副市長周凱希望,“通過對接資本市場,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層次,助力產業強市。”

作為“第五元素”,數據互聯互通,已成為長三角產業合作的關鍵。5月29日,總投資100億元的中國移動(江蘇揚州)數據中心項目落地,將承載“移動雲”“網絡雲”“IT雲”三大雲能力中心,可容納約30萬台服務器,並依托5G雲計算能力,輻射長三角區域,助推江蘇信息產業結構升級。隨著數據“跑道”打通,長三角產業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告別“單打獨斗”,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未來,區域間的競爭,不再僅靠企業間“單打獨斗”,而將是產業鏈條間的“組團打拼”。

根據《規劃綱要》,長三角要制定實施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全面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按照集群化發展方向,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瞄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十大集群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激發強勁新動能,構筑活躍增長極,江蘇就要放大比較優勢、增創競爭優勢。”省發改委副主任徐光輝介紹,滬蘇浙皖“各展所長”,江蘇最大的優勢是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著眼“空間相對集聚+功能深度耦合”,致力“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江蘇正加快打造“世界工廠”2.0版,建設一批“世界級制造業集群”。

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新基建平台,成為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的重點方向。“工業互聯網平台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與支撐,車聯網是融合化、復合型產業生態。”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周毅彪介紹,我省作為4個試驗省份之一,在蘇北、蘇中、蘇南分別選取3家工業互聯網平台類企業率先開展工業數據分類分級試驗驗証,目前正牽頭謀劃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建設。

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培育,還需要源源不斷的科創養分,打造產業創新生態,更好地為科技創新鬆綁、為企業發展賦能。5月28日,無錫首家駐滬“科創飛地”——江陰高新區(上海張江)科創孵化器落地揭牌,將重點圍繞集成電路、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業技術對接、資源共享、跨區域發展等方面深度合作。“希望讓‘全球研發、上海孵化、江陰產業化’成為新的模式、新的示范。”江陰市委常委、江陰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陳興華說。

借助科創資源富集的優勢,高端化產業集群接連涌現。一個小小的快速充電器,背后矗立著國內一流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在蘇州吳江的汾湖高新區,英諾賽科公司自主研發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氮化鎵(GaN)作為功率器件,與蘇州先進封裝測試企業、杭州IC設計公司以及上海的化學品公司密切合作,一舉推出使用效率更高、更小巧便攜的迭代產品。“完整的生態系統對產業發展非常重要,而建立良好的產業形態,最關鍵的就是合作。”英諾賽科董事長駱薇薇感慨地說。

“面對未來全球產業鏈集群的競爭,產業重組的趨勢意味著中國產業鏈集群需進一步升級,以過去產品內分工為主轉向集群分工為主,趨向於區域化集聚。”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表示,長三角地區要抓住全球產業鏈重構機遇,協同推進“點狀突破”“鏈式創新”,構建嵌入式、耦合式產業鏈集群,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沈佳暄 付奇)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