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沛縣安國鎮一片400多畝的玉米長勢喜人。這裡是採煤沉陷區,曾是汪堂老村所在地。去年整村搬遷后,800多戶農民告別一直在沉陷的老房,住上了新居。今年4月,經生態修復后,村裡在村庄原址種上“早玉米”,把塌陷地變成了良田。“要是在以前,今年夏天的幾場大雨,保准把全村泡水裡。”如今住進汪堂新村,村民張小梅對新生活很滿意。
和張小梅一樣,沛縣在去年有4080戶1.37萬百姓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今年,沛縣加大力度,實施21個農房改善項目,總建筑面積145.2萬平方米,涉及1.2萬戶4.1萬人。而到今年年底,沛縣採煤沉陷區9142戶3.1萬人可全部完成搬遷。算上近兩年的成果,再加上早些年沛縣推行的塌陷地農戶搬遷,初步估算已有10萬農民嘗到喬遷之喜。
沛縣縣委書記吳昊說,該縣以採煤沉陷區居民搬遷為著力點,著力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優化農村人居環境,轉變農村生產方式,探索出一條具有沛縣特色的農房改善工作路徑。
建設標准要高,環境條件要好,文化含量要足。沛縣以此為導向,在項目選址和規劃設計方案編制上做足功夫,對全縣371個行政村、1450個自然村、23.8萬戶,開展逐村逐戶調查,深入了解群眾居住現狀和住房改善意願,並出台《沛縣改善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方案》等10余個政策性文件和操作性意見。
“老房子一住30年,上個廁所都不方便。村裡也是破破爛爛,土路上到處泥窩子,不成個樣。”今年5月拿到新房鑰匙后,沛縣鹿樓鎮大朱集村農民張榮榮立即開始裝修,期待著早日搬進名為“千秋集”的新村。她的新家有120平方米,兩層小樓,四室兩廳兩衛,還有廚房、儲藏室。張榮榮已經籌劃好,7月底裝修完工就來住,她還打算在50多平方米的小院種上花草,裝點新家。
佔地260畝的“千秋集”新村,全部是柏油路面,停車位的標線都已經劃好。為了保証改造效果,村裡還專門推出“裝修行為規范”,包括建筑材料不得堆放院外、嚴禁私拉電線等12項內容,甚至對空調外機如何擺放、抽油煙機如何打洞都進行約定。
高質量建新房,還要高標准做好配套,讓鄉親們住得更舒心。新村裡,籠式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健身場所一應俱全,衛生室、便利店、服務中心也全部到位。今年9月,新村幼兒園就將開學,目前正在進行招生。
正是把農房改善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結合起來,沛縣進一步提升了鄉村“顏值”。去年以來,全縣累計清理建筑垃圾5.36萬噸,拆除私搭亂建6.74萬平方米,清理坑塘垃圾1.8萬噸。同時,加快實施村內道路“戶戶通”工程,穩步推進垃圾污水治理,扎實抓好戶廁改造和公廁建設等工作,目前已累計完成137個美麗宜居村庄,數量居徐州第一。
宜居更宜業,農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一方面,沛縣用好“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稻米、養生牛蒡、優質果品等8個高效農業產業集群,圍繞新建農村社區,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整合“工業資源”,成功創建省級沛北開發區,優化整合8個鎮級產業集聚區,構建“1+1+8”產業園區布局,吸納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家門口就是開發區,我們兩口子都在裡面的紡織廠上班,一年收入10多萬呢。”在楊屯社區,38歲的楊屯鎮農民劉忠偉告訴記者,自己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回到家鄉,幸福感直線上升。
聚焦農房改善,沛縣各地加快干起來。張寨鎮陳油坊村在各個巷口設置30余個景觀小品,留住鄉愁﹔沛城街道任庄村邀請專業老師來村裡指導村民種花、養鳥、做盆景,既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也讓鄉村美起來﹔微山湖畔的大屯街道安庄村著力打造千畝花海,積極發展民宿和特色餐飲,壯大生態旅游產業……
如今,沛縣還在探索“集中居住社區管人、管房,原有村居管地、管權”的社區治理新模式,並在新入住社區積極開展各類活動,推動大家融入新社區,成為“一家人”。(劉宏奇 劉 剛 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