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讓美麗徐州成為美麗中國的“樣板間”

2020年08月17日16:42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讓美麗徐州成為美麗中國的“樣板間”

徐州大龍湖新貌。 徐報融媒記者 孫井賢 攝

◎徐報融媒記者 甘曉妹 吳雲

已是末伏,雖酷暑未消,但彭城大地處處都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山清水秀,游客不斷。在賈汪潘安湖,在金龍湖宕口公園,在銅山北村……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在恢宏鋪展。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賈汪時也指出:“隻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回顧徐州近年來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篇章。15年間,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再到加快推進“美麗徐州”建設,徐州一次次面臨選擇,又一次次作出抉擇。徐州以自己的實踐,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美麗徐州正在成為洞見美麗中國的重要窗口。

灰與綠的抉擇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在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一碧連天的荷葉將綠意直抵心間。楊馬洋剛招呼完一桌客人,來不及休息就投入到下一桌訂單的准備中。

楊馬洋是一家農家樂的老板,還有自己的品牌、網店,專門賣“養生蟹”。作為一名“出走”后又回歸故鄉的“80”后,小村庄“逆襲”的故事,楊馬洋不知已對多少游客說過。

作為柳泉鎮的“西伯利亞”,窮怕了的北村人,在改革開放后,打起了一個個山頭的主意。挖山採石,一時在村裡大肆興起。

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給北村帶來了“成長的煩惱”。不僅山體被炸得千瘡百孔,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還有幾十位村民被炸傷,甚至致殘、致死。

彼時,用環境換GDP的不僅是北村。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斌,從事環境保護工作逾30年,據他回憶,當時經過多年的發展,可以說徐州有不少地方被污染。21世紀初期,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到了人民的生活。這些使徐州人逐漸認識到,用污染環境換來的發展是死路一條。

后來,驚醒的北村關停了礦山。“要想變,隻有干!綠水青山就是最好的資源,我們要在美麗村庄發展美麗產業。”北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告訴記者,思路一變,北村處處有“風景”。他們在發展水產養殖和電商產業外,盤活依山、傍湖、抱島的生態資源,充分發展鄉村游,實現生態強村、旅游富民。

其時,整個徐州都在由“灰頭土臉”重新梳妝,久久為功的綠色發展道路逐漸鋪開。

徐州市全市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和實施細則。對未正確履行職責、造成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突出或任期內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惡化等情形的,依規實行終身追責,對負有責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轉任重要職務。

徐州在全國率先出台了“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珠山宕口遺址公園成為全國首個宕口遺址公園。更值得自豪的是,2019年6月11日,在徐州市人民政府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舉辦的首屆徐州城市綠色發展國際論壇上,以徐州經驗為基礎的《黃淮海平原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標准》《採石宕口生態修復技術標准》和《徐州生態修復與創新區規劃導則》三個標准發布,肯定了徐州綠色發展的城市經驗,旨在推動全國范圍內生態修復標准體系的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市民,在徐州已經達成共識。

破與立的平衡

以實際行動推動綠色發展之路

鼓樓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科技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德國,是一名“老鼓樓”,提起這片徐州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工業集中區,他充滿感情。

這裡大大小小的煙囪曾是吳德國們的驕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老工業區內落后產能集中、基礎設施老化、環境污染較重、困難群體較多等問題日益凸顯。驕傲,成了包袱﹔轉型,就在眼前。

2010年,鼓樓區累計關閉搬遷工業企業近400家。企業陸續搬遷后,騰出了一片“海闊天空”,但如何利用好這片土地,讓老工業區煥發新活力?

“企業搬出之后,我們在思考鼓樓區到底應該發展哪些產業?”吳德國介紹,2017年12月13日,徐州鼓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鼓樓高新區”)獲江蘇省政府批復籌建。

“我們開始構建以人工智能產業為特色,以智慧物流產業、科技服務業為支撐的智慧產業體系。”吳德國說,兩年多以來,鼓樓高新區重點開展創新能力提升、雙創人才匯聚、金融服務支撐、創新型主體培育、發展環境優化等產業發展五大支撐行動,努力營造智能范、未來感的高科技園區。

鼓樓區的發展,與徐州市的發展同頻共振。徐州在“破”與“立”的平衡間積極尋求發展與環保的雙贏,一系列舉措逐漸顯露成效:

徐州煤礦從300多家減少到7家,鋼鐵企業從18家減少到3家,焦化企業從11家減少到3家,水泥企業從62家減少到15家,24家熱電企業減少到10家。強力實施“三大攻堅戰”,持續深化工業煙氣、“散亂污”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揚塵污染、機動車污染等六大專項治理,10年來,徐州單位GDP能耗下降約3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削減約35%和30%。

徐州全面建立河(湖)長制、斷面長制,飲用水水質連續17年達標且環境安全無事故。近年來正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厚植徐州“生態本底”。

為讓青山永駐,徐州開創了“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的成功范例,森林面積高居全省第一位。

伴隨著“生態名片”越來越靚,發展要素在徐州加速集聚,徐州產業轉型步伐加快,華為、微軟、IBM、軟通動力、大唐電信、甲骨文、中科曙光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布局徐州。

面子到裡子的轉變

夯實美麗徐州本底

如今的徐州,處處是新景,處處是新機。在賈汪區風之谷戶外運動公園,當地青年劉艷軍召集了10多位年輕創業者於群山掩映中碰撞火花,共話鄉村振興。

劉艷軍曾經搞過8年煤炭運輸,一雙終日與煤炭打交道的手轉向了宕口修復和生態旅游,2012年他和朋友一起湊了1000萬元啟動資金,打造了集戶外體驗、休閑觀光、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樂園——風之谷戶外運動公園,如今每年客流量40多萬人次,營業額達上千萬元。下一步,他們還要將這裡打造成時尚體育小鎮。

以賈汪為代表,多年護綠並因地制宜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之后,“綠水青山”的反向賦能讓徐州各地收獲著巨大發展紅利。在此背景下,徐州選擇讓綠色發展理念由“面子”向“裡子”深化。

我市把融入江淮生態大走廊作為生態建設的龍頭工程,重點規劃布局“兩軸、兩湖、10個生態特色片區、20個生態敏感點”,打造生態景觀、綜合交通、產業發展、新型城鎮、文化旅游“五個走廊”。打好治氣、治水、治土三大攻堅戰,讓徐州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我市繼續推進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以及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化工安全專項整治。這是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迫切需要,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產業布局、實現徐州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正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也將進一步厚植徐州“生態本底”。計劃到2021年,徐州城市規劃區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水平將顯著提升,全面改善主城區因裸露山體造成的視覺污染,進一步提升水環境、河道園林景觀和污水處理能力。

更令人振奮的是,8月5日舉行的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對美麗徐州建設作出安排。會議指出,努力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創造徐州經驗、打造示范樣板。

15年,一路走來,初心不改。如今,綠色,已然成為徐州發展最動人的色彩。奮發有為的徐州人,正在努力將美麗徐州打造成為美麗中國的“樣板間”。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