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一早,伴隨著連續的“叮咚”淘寶消息提示音,泗洪縣奇盛風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石小亮開始忙碌起來。
石小亮主要從事面皮生產與銷售,經營的公司位於泗洪縣魏營鎮工業園區。“很多年輕人愛吃面皮,我們每天至少要用30袋面,做2000多斤面皮。”石小亮現在經營著2個淘寶店鋪、1個拼多多店鋪,線上銷售加線下批發,日均訂單量超過500單,日均銷售額超過1萬元。“這收入在1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石小亮直言。
由於家中兄妹較多,初中畢業后,18歲的石小亮開始自謀生路。2009年,在上海跑服裝運輸時,石小亮通過一個懂電腦的朋友學會PS,嘗試著注冊了自己的淘寶店,將服裝拍照上架。“起初銷量可以,網店做到皇冠店鋪,賺了3萬元,后來由於貨源不穩定,服裝質量沒法保証,退貨較多,店鋪銷量直線下降。”
2013年,他回家找了幾份工作,一邊務工,一邊琢磨著線上銷售當地土特產。“有一天下班,路過一個小吃店,發現很多年輕人在排隊買面皮。”石小亮回憶說,當時就把吃面皮的照片發到朋友圈,沒想到,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泗洪人看到后,都說非常想念家鄉面皮的味道。他就想,既然大家那麼想吃家鄉的面皮,是否可以嘗試在網上賣面皮?
2014年,靠著妻子從朋友那兒借來的3000元錢,石小亮將面皮在淘寶店鋪上架。
為了讓顧客吃得滿意,石小亮開始琢磨自己加工制作面皮。他先后到鄭州、徐州等地學習制作方法,並花8000元從網上購買了一台面皮機。機器到家后,他像得到了寶貝似的,每天吃住在車庫。可是,耗費了近800斤面粉后,石小亮做出來的面皮不僅不成形,粘在一塊,而且在勁道、厚度方面也達不到預期。當時,家人都勸他放棄,但他不肯。
在宿遷做學徒一周后,石小亮帶著技術和新購置的設備,再次投入到面皮制作中,這次他成功了。不到3年的時間,他不僅還清了當初結婚時在縣城買房欠下的30萬元貸款,還購置了一輛10多萬元的轎車。
隨著店鋪生意越來越紅火,石小亮有了新打算:走出車庫,成立公司,走規模化生產、規范化銷售之路。得知石小亮的想法后,2018年2月,魏營鎮積極提供900平方米標准化廠房,免兩年租金,並協調食品監管部門為他設計廠區功能間分布圖紙,辦理相關手續。當年2月,石小亮注冊成立泗洪縣奇盛風味食品有限公司,12月,公司取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証,1個月后,獨有商標“周三嫂”獲批。
“為啥叫‘周三嫂’?”面對記者的疑問,石小亮笑著說,面皮創業之路上,妻子很辛苦,“周”取自妻子的姓,“三”源於妻子在家排名老三,這個商標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感激。
“面皮是蘇北特產,我要將這碗面皮做大,銷往全國。”這些天,石小亮開始研發方便面皮,計劃將面皮進行膨化后烘干,配上調料包,真空包裝,發往全國各地。
目前,石小亮的面皮廠吸納了15名當地農民家門口就業,平均月工資3000元,其中建檔立卡低收入戶3戶。“我自己富了,也要帶著大家一起富,幸福的日子大家一起過,一起奔小康。”石小亮說。(本報記者 徐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