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吧年輕人!沒有人能在“葛優癱”中改變命運

2020年09月18日08: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這屆年輕人真的懶得奮斗嗎?沒有人能在“葛優癱”中改變命運

  吃著5元一碗的面 三和青年在虛幻中逃離

  猛一聽到三和青年的生活狀態,許多人可能會感到魔幻且不可思議。他們不少是90后、00后農民工,每日聚集於深圳三和人才市場,尋找快遞、保安、工地工人等日結零工工作。與吃苦耐勞的父輩不同,他們忍受不了工廠裡的嚴格管理方式,而是選擇以“干一天玩三天”的方式苟且生活。在本該努力奮斗的花樣年華,這些三和青年更願混跡於虛幻的網絡游戲和直播之中,期待通過購買彩票實現一夜“翻身”。

  剛開始,面對這些“喪氣十足”的行為舉止,我看到的更多是懶惰無為和不求上進。畢竟,隻要踏實努力,這些年輕人在大城市過上稍微體面寬裕的生活應該不成問題。可是在讀過《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聽過一線記者的敘述之后,我才對這一群體的困境、糾結和心態有了更加切實的感知。

  其實,許多三和青年並非一開始就沒有夢想,自願過得過且過的日子。在他們最初背井離鄉、前往大城市打工時,也是滿懷期冀,希望闖出一片天地。然而,正如每個人在初入社會時都難免要碰壁一樣,三和青年也常常會遇到不如意的狀況。這些農家子弟和小鎮青年們難以真正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知識技能和人脈資源﹔有些人則是被黑中介和黑工廠詐騙,從此一蹶不振。

  據調研,很多三和青年小時候都是留守兒童,這使他們與家庭的互動關系和情感聯結較弱。當他們在大城市陷入困境時,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向親友求助,而是很可能就此自暴自棄,逐漸使自己邊緣化,甚至加入同為失意者的三和群體中尋找共鳴。

  而一旦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三和青年們便很容易從此陷入巨大的惡性循環之中:住著15元一晚的床位,吃著5元一碗的面,在網吧中逃離現實,實在沒錢了再去找日結工作。

  走向這樣的境地,三和青年們當然並不無辜,懶惰、脆弱、缺少相關知識技能等都是他們極為致命的弱點。可是,即便不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妨也嘗試理解其所處境遇,從而幫助這些本該努力奮斗的青年走出困境。

  事實上,很多三和青年並非不想擺脫這種“廢柴”生活方式,但是,由於缺少相關知識技能,心態也很容易被周邊人誤導,使得他們的“上岸”之路往往並不順利。對此,當地相關部門不妨提供更多實用的職業培訓,幫助其樹立健康向上的職業觀。正如《豈不懷歸》一書中所說的,有時候招工考試會考26個英文字母的寫法,當三和青年們無法回答時,便會產生較大的挫敗感,在找工作時也會頗受局限。而若能幫他們培養起基本的職業技能,使他們感受到更多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其消極心態也就會大大消減了。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加強與三和青年們的心理溝通和疏導,避免他們在群體性偏執中走向思維的死胡同。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許多三和青年小時候都是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情感紐帶較為薄弱。這使得他們不擅長情感表達,也更為敏感和脆弱。許多人看起來孤高冷漠,對一切毫不在乎,其實只是不想被傷害的一種表現。通過心理疏導,使他們感受到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愛,必然能夠為其注入更多積極生活的勇氣和活力。

  當然,從長遠來看,進一步推進教育系統的均衡發展,加強基本社會保障和勞動者權益保護,才是防止年輕人成為三和青年的治本之策。在當下,用知識改變命運仍舊是許多農家子弟實現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因此,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階段的城鄉差距,使更多寒門學子有機會進入更高學府深造,並進一步獲得更高的就業起點,才能避免三和青年們隻能選擇幾類工種的局限和尷尬。

  此外,雖然並非是他們自暴自棄的主要原因,但一些三和青年被黑中介詐騙、被要求超時勞動等情況也是現實,理應被重視。進一步規范勞動力市場,保障打工者的基本權益,盡量讓這些初入社會、相對單純的年輕人免遭詐騙的厄運,也是為他們的奮斗生活保駕護航。

  對於這些三和青年來說,克服自身的懶惰傾向,主動提升自我,積極融入社會之中,才能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代。每日得過且過,沉迷於網絡世界,不僅耽誤了自己的大好前途,也是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負責任。無論如何,放棄奮斗都是最不當取的選擇。(任冠青)

  為什麼一些張口閉口“奮斗”的企業文化變了味

  提起奮斗,你會想到什麼?往大了說,奮斗是時代車輪、家國命運的鏗鏘旋律﹔往小了說,奮斗是經久不歇的生命狀態,托起人的理想道德。

  不過,當下輿論中,奮斗正經受一輪爭論,有些企業以“奮斗”為名,篡改奮斗的內涵,甚至“奮斗”還被挪用為侵犯勞動者的權益工具。這對奮斗者不公,也抹煞了奮斗意義。

  披著所謂“奮斗”外衣,許多人學會說言不由衷的話,編織並不善意的謊言。然而其所作所為,猶如皇帝新衣,在洞若觀火的人看來,只是同在一個屋檐下,“人艱不拆”而已。

  職場中的奮斗,處於變化語境中。這不是說以前人不講究奮斗,而是關於奮斗的內涵,更自由地被個體詮釋內化。

  職場中,推動奮斗變化的,也有法治環境的改善、公民法治素養的提高。職場中,人們不再單純受制於勞資關系,更不甘被拙劣的口號擺布捉弄,他們奮斗的積極性,更多來自自我調動。

  現如今,個體對奮斗的理解,是不做無望的努力。個人是企業的員工,但更是自己的老板,聽從內心召喚,不做陪綁公司的附庸,不做資本犧牲品。但某些時候,有些企業領導依舊喜歡高高在上,動輒耀武揚威,傾軋勞動者權利。

  為了理想而奮斗,光榮而不可恥。有人說,傳統公司暮氣橫秋,更易沾染“不良習氣”,愛用“奮斗”打雞血,難以善待員工,但互聯網行業又是“996”,又是“ICU”,以傳統或新興區分行業待遇或有道理,但在呵護員工權益上,卻很難說究竟誰比誰強。善待員工的企業,總是讓員工發自內心,願意“啟動”個人奮斗,把理想情懷和企業願景放在一起﹔相反,苛待員工的形式千千萬萬,但歸根一點,就是想盡辦法從員工合法權益中壓榨“剩余價值”。

  說這麼多,不是妖魔化資本,不是黑化雇主。企業有經營目標,實現創利無疑能更好照拂員工權益,這個道理人人懂,卻為何從那些張口閉口“奮斗”的企業嘴中說出,大家就覺著變味呢?很大原因是一些企業決策沒有考慮員工利益,勞資雙方視角不同,也就很難在一個水平上對話。更何況,很多時候,企業祭出“奮斗”的“尚方寶劍”,也沒打算給員工說話機會,即便個別“刺頭”,也往往因受不了職場的刻意針對,被逼辭職。當勞資雙方實際地位高下懸殊,沉默的才是大多數。

  公司將包含個人發展的藍圖勾勒出來,不畫大餅,才能使員工心悅誠服,才能和公司大戰略、部門小規劃同頻共振。否則,“奮斗”的PUA用多了,全都是帶毒雞湯,也在無形中使“奮斗”污名化。有些時候企業或許要反思,在鼓勵通宵達旦的所謂“奮斗”時,是否已讓員工卷入低效能工作節奏,這會不會也是企業“內卷”的衰頹跡象?

  當然,星光不問趕路人,奮斗的人永遠在路上,那些奮斗的道理依舊朴素,奮斗的精神仍然動人。(白毅鵬)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