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政府部門當好“客服”“補鏈強鏈”企業唱“主角

2020年09月26日17:02  來源:揚州日報-揚州網
 
原標題:揚州:政府部門當好“客服”“補鏈強鏈”企業唱“主角

揚柴生產車間。 資料圖片

  記 者 生鋒 默然 尚東

  實習生 法輝

  干事熱情高,秋日勝春朝。

  今年4月2日,全市招商引資暨項目建設攻堅動員大會吹響了抗疫期間企業復工復產的“春天的號角”。回望眼,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情況之下,揚州始終聚焦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7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制造業重點項目觀摩推進會﹔9月22日,成功舉辦第十四屆國際汽車輕量化大會,近200家國內外汽車企業、30多家知名高校與科研院所“技術大咖”雲集揚州……

江淮輕型車車間

  昨天,全市又召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推進大會,重槌擊鼓,發出了新的動員令——堅持以企業技術改造為抓手,突出補鏈強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新興科創名城提供堅強支撐。

  會場上,全市220多家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成為“主角”,他們與各縣(市、區)、功能區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一起,聚焦技術改造,共商工業振興大計。更令他們興奮的是,多項“真金白銀”政策意見的發布,為全市工業企業加快技改助力、鼓勁。

  這次大會有個鮮明的主題——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這是揚州工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永恆選項。

  市委書記夏心旻指出,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關系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關系著產業的興衰與成敗,更關系著揚州發展的未來與希望。

  “高規格組織召開工業企業技改大會,充分體現了揚州對工業企業技改的重視,以及補鏈、穩鏈、強鏈的決心。”省工信廳副廳長戚玉鬆說,近年來,揚州工業企業技改總體勢頭不錯,“十三五”以來,工業投資年增12.9%,技改投資年增16.5%,位於全省前列。

  隨著這次大會的召開,揚州工業“巨輪”在“雙循環”驅動下劈波斬浪,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大樹發新枝”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實現“以質量優化總量”

  如果說,招商引資是從0到1的“育新苗”,那麼,技術改造就是從1到n的“大樹發新枝”。

  數據為証:在工業經濟交出一份喜人成績單的背后,是一條工業技改投入的“上揚線”。

  近三年,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幅達16.5%,實施重大技改項目102項、總投資362億元﹔全市技改項目佔項目總數的46.6%,技改項目已成為重大項目建設的中堅力量﹔累計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採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類技改項目56個,55%集中在汽車、機械、電力裝備、石化等主導產業,加快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

  剛剛閉幕的國際汽車輕量化大會暨展覽會,某種程度上講,是揚州工業企業技改的成果展示“窗口”。

  看整車——海沃制造出隨車起重運輸車,重量隻有國內同類競品的2/3,向產業鏈下游專用車整車市場大舉進發﹔上汽大眾儀征工廠即將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中集通華瞄准“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推出全新輕量化自卸半挂車、法規版混凝土攪拌車等﹔揚州江淮輕型汽車有限公司即將推出兼具越野車與皮卡性能的電動皮卡……

  看汽車零部件——揚州瑞斯樂公司制造的微通道扁管,應用在電動車上,成為特斯拉“小伙伴”﹔亞普股份展出輕量化電池殼,比傳統金屬電池殼減重50%以上,強度是傳統金屬殼材料的4-5倍,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揚州保來得科技研發出三缸發動機平衡軸減振齒輪,有效解決了發動機抖動的問題,填補了國內三缸發動機平衡軸系統的空白……

上汽大眾儀征工廠

  放眼揚州工業企業,展會上的新品僅是工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補鏈強鏈的一個縮影。

  近三年,一批優質技改項目,為全市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揚州恆潤重工投資65億元新上高強度優鋼技改項目,採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設備,智能制造水平在行業內領先。亞威股份投資近2億元,打造了“硬+軟+雲+集成+咨詢”五位一體的智能制造服務體系,初步實現從傳統設備制造商到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

  揚大經濟學教授吳進紅介紹,一個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為產業集群“群主”、產業鏈“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補鏈強鏈,實現產業集群規模化、集約化、鏈式化的高質量發展。

  以上汽大眾儀征工廠為例,建設了國內領先的沖壓車間和自動化智能化車身車間,實現每54秒生產1輛汽車,還形成了整車及零部件“1+100”的產業格局,帶動160多家關聯企業落戶,整個產業集群開票銷售近千億元。

  此外,今年我市實施的晶澳3GW光伏組件、李爾汽車電子模塊、榮德5GW光伏組件等以“新產品、新技術、新人才”為主要特征的重大技改項目,對我市重點產業鏈補鏈強鏈發揮了重要作用。

  智能制造是先進制造業最為突出的標志,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內容。

  市工信局局長王正年介紹,在市委、市政府積極推動下,企業技改意識普遍增強,技改積極性不斷提升,支撐了工業經濟平穩增長,促進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推動了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有力提升。

  近三年,全市年均新增工業機器人300台以上,智能裝備累計保有量突破5000台,創成省智能工廠3家、省示范智能車間47家,分別列省第3位、6位。寶勝電氣、亞威機床等3家企業獲批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專項﹔揚柴、中集通華依托智能工廠技改項目,今年以來實現銷售同比增加9.5億元和3.2億元。

“全球最高海纜交聯立塔”項目生產的首根45千米大長度光電復合海纜 庄文斌 攝

  從“新地標”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鑄就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召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推進大會?如何通過這次大會認識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意義?

  不妨從市開發區一處工業新地標講起——一座高達201.68米的海纜交聯立塔在城市南部崛起,蔚為壯觀。這是中航寶勝海洋工程電纜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全球最高海纜交聯立塔。

  20多年前,寶勝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豎起了108米高的高壓交聯電纜立塔,鑄就了揚州第一個百億企業﹔如今,寶勝建起了全球最高的海纜交聯立塔,成為世界一流的海底電纜研發生產基地。

  這生動詮釋了技術改造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發展后勁的內在需要。

  從企業成長的路徑看,隻有圍繞優勢產品擴能、裝備工藝升級、兩化融合發展、節能環保改造,不斷加大技改投入,企業才能增強創新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

  昨天的大會上,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改革開放40多年來,揚力、揚柴和牧羊這些常青樹企業至今依舊保持勃勃生機,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它們始終扭住技改創新不放鬆,通過一次又一次技改實現了企業的鳳凰涅槃。

  再從產業發展的規律看,技術改造是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

  7月份,全市制造業重點項目觀摩活動上,一個高頻詞——“323+1”多次出現在市委書記夏心旻的講話中。“3”: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微電子及軟件和信息服務、高端紡織和服裝2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3”: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食品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1”:航空產業集群。

  熟悉揚州工業經濟的人都知道,“323+1”可不是一道數學題,它是一道關乎揚州城市發展的美“數”題!“323+1”中的每一個數字,代表揚州正在培育、壯大的一批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是揚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靠揚州上下用心用力培育“工業樹”“產業林”。

  就揚州而言,凡是處在行業中高端的先進制造業企業,一年技術改造投入的增長一般是同行業的兩到三倍,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都在8%-10%。

  沒有技術改造投入的長期積累,產業邁向中高端就是一句空話。這次大會提出,要打一場企業技術改造的整體仗,把我市產業鏈建強建壯,增強實體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內生性,筑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底盤。大會同時明晰了全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的路線圖、作戰圖——

  堅持項目建設是硬核力量,突出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精品化、鏈群化主攻方向,支持廣大企業抓緊實施一批、跟蹤推進一批、謀劃儲備一批,形成壓茬推進、批次開工、滾動實施技改項目的良好態勢。

  聚焦兩化融合,實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項目﹔聚焦科技創新,實施一批高端化提升項目﹔聚焦循環集約,實施一批綠色化轉型項目﹔聚焦品牌塑造,實施一批精品化培育項目﹔聚焦自主可控,實施一批鏈群化建設項目……

  當前,海外疫情蔓延,對我國產業鏈供需兩端形成一定的沖擊,加上國際貿易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部分領域甚至有“斷裂”的風險。“這也正是我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加快做大做強做優的窗口期。”市發改委主任黃為民認為,技術改造是應對經濟下行、加快補鏈強鏈的當務之急。

  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揚州的制造企業要想化危為機、轉危為安,首先要通過技改“強身健體”,依靠自主創新、自力更生補短板、鍛長板,在技術、產品上領先,使自己足夠強大起來。

  以攻克“卡脖子”技術為目標,一批重點企業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進一步加大技改力度,為全市工業企業作出示范——

  今年以來,濰柴動力揚柴公司憑借投入4億多元新建的國家級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二號工廠”,1-8月共完成發動機產銷17萬余台,銷售收入超30億元,創下歷史最好水平。公司董事長春輝說,隻有通過技術改造,我們才能在行業新一輪洗牌與整合中搶得發展先機。

  奧特瑞汽車電子與江蘇大學、澳門大學合作研發商用車新型懸架系統,通過採用往橡膠中灌注空氣的方法,不但可提升安全性能,還可大幅降低成本,正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通過技術改造,穩鏈條運轉、補足關鍵點、強大產業鏈,暢通企業“生命線”,揚州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進而打好轉危為機主動戰,贏得發展主動權。

國際汽車輕量化大會展覽會現場 董輝 庄文斌 攝

  從一個細節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政策“一竿子插到底”

  昨天的會場,一個細節讓很多企業家感到暖心與振奮:他們被安排坐在中間第一排,而各地、各部門“一把手”分坐兩邊。

  如此安排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對企業發展的重視以及對企業家的尊重,更是持之以恆推進企業技改的誠意和決心。市委書記夏心旻對企業家們說:推進技術改造,企業是主體、是主角,讓大家坐到前排,就是要面對面交流,使政策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企業。

  讓政策一竿子插到底,說到了企業家們的心坎裡。昨天,大會發布了《揚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鼓勵支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意見》,並排定了2020年-2021年全市重點智能化技改項目計劃。從設立市級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到加速現行技改政策按上限標准補助到位,從市縣聯動合力扶持工業企業技改,到加強技改項目融資支持……條條真金白銀,件件都是干貨。

  兩個“歷史突破”就是最好的說明:第一個是首次以市政府文件形式設立市級技改專項資金﹔第二個是從去年實際補助企業技改資金8400萬元到今年起每年設立不低於2億元專項預算。

  門檻更低了,補助更多了。維揚開發區一負責人說,從今年10月起,市級技改補助投資門檻將從800萬元降到500萬元,補助比例從5%提高到最高10%。“這意味著不僅將有更多企業享受政策,而且享受的資金補貼更多。”

  覆蓋更廣了,精度更高了。各地將設立技改專項,縣(市、區)規模不低於5000萬元/年,功能區規模不低於2000萬元/年,對投資5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技改聯動補助,用真金白銀實現了技改項目補助全口徑、全覆蓋。而且,將緊扣“323+1”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鍛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獨特優勢的產業鏈精准引導、持久發力。

  “政府的扶持精准給力,將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揚杰電子相關負責人說,如果沒有近三年累計8億多元的技改創新投入,企業就不可能實現20多億元、同比翻番的銷售收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政策出台對企業而言是機遇,揚杰將主動對接,利用好政策。”

  “前幾天心中羨慕,現在信心滿懷。”前段時間,市委、市政府組織了70多位企業家赴常州考察企業技改。當地通過持續大力度支持技改,培養了一批“獨角獸”企業,這讓很多揚州企業家既感慨又羨慕。他們沒想到,回揚沒幾天,市委、市政府就出台重磅政策,把大家的“羨慕嫉妒恨”,變成了“滿懷信心干”。  

  “年初就想更換一批設備,但疫情讓企業運轉困難,隻好作罷。”看著新出台的政策,邗江一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自己的企業技改投入1元錢,銷售額就能增長2.63元,利潤就能增長0.16元。現在,新出台的一攬子貼補措施,終於讓自己下定了企業更換設備提檔升級的決心。

  “今天的技改投入就是明天的先進產能。”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冷志斌說,這幾年,亞威之所以能在發展中逆勢飄紅,就是因為先后投資近兩億元推進企業智能制造升級。“現在,有了更加給力的政策,亞威將進一步緊盯技術前沿,不斷提高先進裝備、先進技術、高新產品比重,搶佔發展‘風口’。”

  企業發展信心足,政府服務添動力。昨天,圍繞推進扶持企業技改,各地、各部門現場表態承諾:一定當好企業的“客服”,讓政策從紙上落到企業發展中,暖在企業家的心坎上。

  “隻要符合條件,我們一定以最快的速度辦理,以最大的力度保障企業技改項目實施。”市工信局局長王正年說,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政策,並排定了2020年-2021年重點智能化技改項目,工信部門將按照部署,全力服務和推進。此外,還將進一步加強前瞻研究,立足揚州工業發展基礎,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就未來一個時期全市先進制造業體系建構、產業鏈補鏈強鏈重點、技改項目建設等作出系統規劃和布局。

  “財政再困難,也要把技改資金補足、補到位。”市財政局局長朱柏興說,確保技改資金足量到位,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是對廣大企業的承諾。財政部門將嚴格按照要求,不論是國家、省裡的政策,還是市縣兩級的政策,該給企業的都全部給企業。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強技改項目融資支持,我們將按照要求,全力推進金融支持工業企業技改工作,不斷優化重點技改企業融資服務。”人民銀行揚州市中心支行行長何敏說,中心支行將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金融供給總量、確保供需有效對接、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技改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這既是一次交流會、助力會,更是一次鼓勁會、加油會。”大家說,這場大會鼓足了揚州工業企業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信心,更吹響了全市加快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補鏈強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號角”!

(責編:朱殿平、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