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區賦能“三農”增小康成色

2020年12月10日06:5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淮安區賦能“三農”增小康成色

“產量跟往年持平,糧價略高於去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今年忙完秋收時,淮安市淮安區車峰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萬士俊見到記者,喜上眉梢。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了讓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淮安區制定了一攬子惠農政策、實施了一大批農業項目,‘三農’工作呈現出‘農民更有尊嚴、農業更有效益、農村更有吸引力’的良好局面。”淮安區委書記張笑說。

發展產業,為鄉村振興引“活水”

走進淮安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這裡水網交織,優質稻米、蔬菜園藝整飭連片,在藍天的映襯下,18棟現代化大棚蔚為壯觀。大棚內,白玉枇杷、東魁楊梅、火龍果以及各類高檔花卉琳琅滿目,觀賞採購的游客絡繹不絕。

為加快產業融合,示范園內建起8000平方米的標准化農產品加工廠房,集聚了1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農副產品銷售公司,核心面積11.96平方公裡的示范園輻射面積達到91.58平方公裡。

加快一二三產融合步伐,讓廣袤田野不斷集聚新動能,為淮安區鄉村振興引來汩汩活水,農業成為一個有奔頭的產業。

緊鄰京杭大運河的漕運鎮平河村多年來因地勢低窪,發展緩慢。4年前通過國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該村建成佔地1200畝的濕地生態園區,引入30多個水生種養項目,不僅為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村集體收入也翻了兩番。進入下半年,龍蝦、芡實、淺水藕、螃蟹等水生產品陸續進入收獲季……一波波豐收場景在這個村子持續上演。

淮安區目前優質稻米、優質專用小麥、高效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65萬畝、85萬畝、13萬畝﹔擁有生豬規模養殖場44家、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79家,規模養殖比重達72%﹔建成休閑觀光農業主體25家,“一河一蕩一湖一圈”休閑農業產業初具雛形﹔糧食、園藝、畜禽、水產、芡實等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扮靚鄉村,好風景就在家門口

流均鎮都梁村是遠近聞名的水美鄉村,全村水面面積950畝,60多條小河縱橫交錯。站在村子的制高點——百畝荷塘中央一個近10米高的觀光台放眼望去,小橋流水人家,充滿詩情畫意。

過去的都梁村可不是這樣。“雖然水面多,但大都是互不相連的‘死水塘’,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排到河裡,時間一久就成了臭水塘。”都梁村黨總支書記朱壽山告訴記者,2015年,村裡啟動省級美麗鄉村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相繼建成,改造全村的自來水管網,同時,家家戶戶的廁所也進行了改造。死水重新流動起來,造型各異的廊橋點綴其中,近萬株綠植將村庄包圍,整個村庄煥然一新。

村裡瞄准“美麗經濟”,成立荷鄉園休閑農業旅游服務有限公司,開發漁俗文化鄉村旅游項目,村民們依靠美麗風景和良好生態,腰包逐漸鼓起來。

近年來,淮安區遵循“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理念,實施農村污染治理、發展綠色農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百姓富、生態美。目前,全區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6.55%,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率100%,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行政村100%,累計創成83個美麗宜居村庄,創建省級美麗鄉村2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10個,全區美麗宜居村庄達標率全市第一。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持續攀升,連續15年創成“省平安縣(市、區)”,山陽街道南灣村、車橋鎮盧灘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深化改革,激發農業內生活力

“黨建引領 集成振興”農村綜合改革是淮安區在“三農”領域的一項改革創新舉措,目的就是要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土地產出效益低下、涉農資金投入分散等問題。

2018年,淮安區從334個行政村中遴選出6個村進行試點,將五項省級以上改革項目進行疊加集成。車橋鎮豐年村是第一批試點村,最近記者來到這裡,200畝的藕蝦、稻蝦共作基地碧波蕩漾,1203平方米的烘干倉儲廠房裡透出淡淡的麥香。

“村黨總支帶領,村集體出面領辦合作社,主要從事優質水稻、小麥的種植和各項農業生產服務。兩年多來,村裡先后置辦22台(套)大中型機械,建成1200平方米烘干倉儲和2240平方米的工廠化育秧基地。”豐年村黨總支書記盧攀峰說,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6.4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24.9萬元,再到去年的76.5萬元。

去年,淮安區在原有6個試點村居的基礎上增加9個試點村居。到去年底,15個試點村居集體經濟年收入1282萬元,帶動低收入農戶595戶。2020年,淮安區再新增15個試點村居,實現改革涉農鎮街全覆蓋。截至目前,今年新增的15個試點村居流轉入股土地2.57萬畝,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效應逐步顯現。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淮安區實現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雙增強,走出一條適合區情村情、具有淮安區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劉震生 王懷扣 黃 潔)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