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鄉探小康】

江蘇泰興根思鄉:“新農民”帶富鄉裡人

人民網記者朱殿平

2021年02月12日08:01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回眸建黨百年,江蘇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一片發展熱土。值此“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之際,今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們循跡探尋一些江蘇籍革命英烈的家鄉,實地探訪當地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果,以此致敬先驅、告慰英烈。

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家鄉人。 顧珩攝

臘月廿六,午后暖意洋洋。張石才正在合作社裡打理各式農用機械。從拖拉機到收割機、植保機,還有無人機,十多台農機一字排開。“這些都是‘吃飯’的家什,趁著有空檢修檢修。”張石才今年58歲,是江蘇省泰興市根思鄉人。

根思鄉位於泰興市城郊,是抗美援朝特級英雄楊根思烈士的家鄉。楊根思1944年參軍,1945年入黨,身經數百戰。1950年11月29日,在朝鮮長津湖戰役下碣隅裡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戰斗中,全連打得隻剩下連長楊根思一人時他抱起一個5公斤的炸藥包,與敵群同歸於盡,時年28歲。張石才跟很多人一樣,從小是聽著楊根思的英雄故事長大的。

“他的革命精神一直感染著我。”張石才在外打拼多年,之前每次回來看著村裡留守的老弱病殘和拋荒下來的耕地,他在心裡暗暗發急。“糧食安全是大事,可城裡人不種田,農村人再不種田,糧食安全怎麼穩?”2015年,他返鄉辦起了家庭農場,看到誰家地拋了荒的,便主動聯系接手恢復耕作。

這些農機是張石才帶富鄉裡的好幫手。人民網記者 朱殿平攝

如今,張石才和另外5位家庭農場主一起創辦了騰興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2800多畝地上引進“南粳5055”等優質稻米品種,每年純利潤超過500萬元,也帶動了1500多戶農戶增收。

“說起來還是政策好,沒有了農業稅,買農機還給補貼,咱們還不得好好干!”張石才邊說邊指著一台藍色的植保機說,這台植保機是去年5月剛買的,一共15萬元,政府補貼了3萬多元,施肥洒藥同步進行,效率大大提升。“我們父輩種地全靠雙手雙腳,就說洒藥吧,背著噴霧器,又辛苦效率又低,現在一台機器一天能完成500畝。”

根思鄉是典型的農業大鄉,全鄉5萬余人,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965元。當地干部看得明白,要振興鄉村,農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張石才這樣的“新農民”越多越好。

“80后”周鵬早些年退伍后也回到了家鄉,建起蔬菜大棚種蘆筍。結果第一年虧了9萬多,身邊有人勸他回城裡找份工作得了。“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精神”也激勵著當過兵的周鵬,“跟先烈們在戰場上遇到的困難比,我這點事兒算個啥?”

周鵬不服輸,從頭開始學整地、播種、田間管理,他還曾一個月內五次前往外地的蘆筍基地求教。經過一年多的摸爬滾打,周鵬掌握了蘆筍的生長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第二年平均畝產鮮筍3000斤,實現總產值250多萬元。

張石才的兩個兒子雖然已在泰州市區買了房,但也時常回父親的合作社幫忙。“過去都是土路,下雨天沒法走的。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環境比過去好得多,孩子們也願意回來了。”張石才盤算著,鄉裡近幾年正大力發展工業,招引了不少公司,沒准過幾年孩子們也能回家門口工作。

天色漸晚,合作社不遠處的兩層獨棟小樓就是張石才的家。就要過年了,偌大的院子被打掃一新,廚房裡堆放著豬肉、羊肉、牛肉各種食材,桌上放著蘋果、桔子等各種水果。“自打前年家門口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開業,買年貨方便得很!加上孩子他媽愛網購,市場裡買不到的網上下單也能送到家。”張石才樂呵呵地說。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