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鮮為人知的是,當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挂的巨幅毛澤東主席照片取自一張兩個人的合影。合影中,站在毛澤東身邊的,就是從革命老區宿遷走出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
雨落清明,追思寄情。在位於宿遷市宿城區印象黃河景區的朱瑞將軍紀念館,前來瞻仰緬懷的各界干部群眾絡繹不絕。進入展館,迎面便是朱瑞雕像,雕像背面鐫刻著毛澤東主席的親筆題詞“人民的炮兵萬歲”。館內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和一件件布滿歲月痕跡的實物,仿佛在娓娓訴說著朱瑞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
留學蘇聯 與炮結緣燃斗志
朱瑞,學名朱敦仲,字劍俠,1905年出生於今宿城區龍河鎮。朱瑞自幼勤奮好學,1924年,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考入廣東大學,在校期間閱讀鑽研各類進步書籍,最終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1925年10月,蘇聯在莫斯科成立中山大學,廣東革命政府選派學生去蘇聯學習。朱瑞以優異的成績從萬余名考生中脫穎而出,這成為決定他人生方向的一次重大轉折。
來到蘇聯,朱瑞發奮讀書,很快克服語言障礙被批准進入第七班學習,這是國共兩黨人才最集中的一個班。朱瑞關心國家民族興亡,積極參加各項活動,1926年3月參加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夏從中山大學畢業。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朱瑞繼續留在蘇聯學習軍事,進入莫斯科克拉爾炮兵軍官學校學習,因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被選為炮校蘇聯少共委員會委員。1928年6月,他被吸收加入蘇聯共產黨。1929年7月,朱瑞以理論考試和實彈射擊“雙第一”的成績畢業。
矢志不渝 締造炮兵振軍威
1930年1月,朱瑞到達上海。他費盡周折,終於找到秘密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機關,隨即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中央軍委參謀科參謀。
隨后幾年,朱瑞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並在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中央先后任命朱瑞為中央北方局軍委書記、八路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等職,同時成立以朱瑞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政委員會,領導軍民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為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發揮重要作用。
1945年6月,中共中央任命朱瑞擔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協助總參謀長彭德懷工作。朱瑞再三推辭,對毛澤東主席表示,自己在蘇聯學的是炮兵,主動要求去炮兵學校當教員,並匯報建設人民炮兵的初步設想。
毛澤東十分欣賞朱瑞主動考慮革命工作需要,不計較個人職務地位。與他合影、談話結束后,毛主席緊緊握著朱瑞的手說:“蘇聯有炮兵元帥,你就做中國的炮兵元帥吧!”
在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延安炮兵學校校長這段時間,朱瑞重視培訓炮兵干部,總結作戰經驗,對炮兵的組織、訓練、裝備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為人民解放軍炮兵建設奠定基礎。到遼沈戰役前夕,東北野戰軍12個縱隊36個師,每個縱隊都有炮兵團,每個師都有炮兵營,共有大小火炮9200門,為開展大規模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徹底改變了東北戰場的局面。
1948年10月1日,在遼沈戰役攻打義縣的戰斗中,朱瑞為及時了解和總結第一手情況,親自跟隨步兵沖到城南突破口查看炮擊效果時,不幸觸雷犧性,時年43歲。他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薪火相傳 砥礪奮進秉初心
“投筆從戎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炮兵先驅威震神州萬古流芳。”每當讀起紀念館裡這副對聯,朱瑞將軍紀念館館長張慧兵都深感肩上責任重大:“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朱瑞將軍精神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朱瑞將軍紀念館,整體外觀呈“八一”造型,館名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上將題寫。館內收藏大量圖片、文獻、實物等,全面展現朱瑞波瀾壯闊的一生以及對炮兵、航空兵和裝甲兵締造所作的卓越貢獻。自2013年“八一”建軍節開館以來,紀念館已接待全國各地參觀者100余萬人次。
作為朱瑞的故鄉,近年來,宿城區龍河鎮全力打造朱瑞紅色旅游文化區,通過朱瑞故居、朱家陵園、朱瑞公園、鄉賢館等,大力弘揚朱瑞精神和紅色文化。
“揚朱瑞精神,做時代驕子。”在朱瑞的母校宿城區龍河鎮中心小學的教學樓上,兩行校訓引人注目。學校以紅色德育為特色,以朱瑞事跡為主線,激發全體師生愛黨愛國、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朱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