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長三角,生機盎然。
日前,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無錫舉行。會議審議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文件,明確將實施聯合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協同制定京杭大運河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推動北沿江等多個高鐵項目開工建設,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建設等一系列“硬核”舉措。
作為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的交匯點城市,揚州如何與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緊密聯系、融合發展,加速“一體化”、共答“聯考題”?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交通互聯 一條條交通大動脈筑牢發展硬基礎
“上海等長三角核心城市是我們招商的重要目的地,高鐵沒開通時,我們需要去鎮江坐高鐵,現在在揚州就可以坐高鐵直達上海,招商效率明顯提高。”揚州一名招商工作人員說。
交通是揚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曾是揚州的短板。如今,短板鍛造成了長板。去年12月11日,五峰山長江大橋建成運營,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開通,揚州全境邁入高鐵時代,乘坐高鐵從揚州到上海最短僅需1小時40分鐘。至此,揚州實現與上海、杭州、南京等長三角中心城市的無縫對接。
這是揚州堅持以交通一體化作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生動實踐,但不僅於此,寧啟鐵路復線完成電氣化改造,江廣高速改擴建工程提前通車,京滬高速擴容改造及南延工程加快推進,長江-12.5米深水航道正式通航,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全面提速,三種交通方式國家主干線在揚十字交匯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格局加快形成。
今年,揚州將開工建設北沿江高鐵揚州段、寧揚城際等工程,全力推進京滬高速公路改擴建、龍潭過江通道、通揚線高郵段航道整治等在建項目。“十四五”期間,揚州將實現北沿江高鐵、揚鎮寧馬城際引入揚州東站,打造“站城融合”全國示范樞紐﹔實施揚泰國際機場擴容升級工程,打造長三角“旅游門戶機場”。
產業共融 一個個合作新成果構建發展新格局
“鏈”接長三角,共謀一體化。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長三角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圍繞產業鏈和價值鏈統籌布局生產力。
揚州高新區,是承接上海產業轉移的陣地之一。“我們的客商絕大部分來自上海產業轉移和央企擴大投資再發展。這些轉移,既包括產業產品的遷徙,也包括人才人員的遷徙。”揚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招商局局長李仲飛說。
落戶揚州高新區的上海鹍遠基因癌症早篩研發與產業化基地項目,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主要進行癌症早篩及早診試劑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建成后將成為達到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准的全球產品供應中心。
在揚州這片產業發展的沃土上,不少項目都與長三角有著深厚的淵源。這和揚州主動“走出去”“引進來”,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密不可分。揚州堅持把上海和長三角地區作為招商的重點區域,密集開展了長三角招商周、對接上海產業轉移雙月招商、對接上海百日招商等招商活動,並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重點地區設立了51個招商駐點,其中僅在上海就有33個。去年進博會期間,我市集中簽約15個重點產業項目,總投資達187.3億元。
好項目引得來,還要留得住、發展好。揚州圍繞“323+1”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等標志性產業,壯大發展新型顯示、航空、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深化與央企國企、大學大院大所的合作,構建開放式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企業研究院、“兩站三中心”等高水平研發平台建設﹔放大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中航機載系統共性技術有限公司等平台效應,瞄准前沿技術領域,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全流程創新產業鏈。
民生共享
一張張百姓笑臉寫滿獲得感幸福感
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揚州與長三角城市同頻共振,百姓獲得感持續提升,民生“幸福圈”日益豐富——
醫療資源跨省流動。日前,揚州大學附屬醫院的兒科醫生在本院內,通過愛加健康平台與上海兒科醫院醫生進行了聯合會診。這意味著,揚州百姓不出揚州,就可以共享外地優質醫療資源,避免了外地就醫長途奔波。
異地就醫實時結算。揚州挂號網與南京智慧醫療公眾健康平台實現連接,異地就醫門診結算系統已與上海、浙江聯網,異地就醫備案程序進一步簡化,刷卡實現實時結算。
戶口遷移避免奔波。今年3月,滬浙蘇皖四地戶籍居民在長三角區域內跨省遷移戶口業務全覆蓋。居民隻需在遷入地申請辦理即可,再也不用在遷出地和遷入地之間來回奔波。
此外,揚州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守住一體化綠色本底,組織開展“清潔降塵”藍天保衛一號行動和“治臭氧·控源提優”藍天保衛二號行動,對801項管控清單企業(點位)實施拉網式整治﹔將長江揚州段82.4%的岸線劃為岸線保護區和控制利用區,去年沿江新造林4216畝﹔將全市1362平方公裡土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區域。
共享文體資源,匯聚長三角智慧。市圖書館與南京金陵圖書館、鎮江市圖書館建立區域合作聯盟,實現講座、展覽以及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主動與上海圖書館對接,推動長三角公共圖書館聯盟建設,深化長三角公共圖書館之間的合作互動。(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