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南京市玄武區政府聯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舉辦了“智匯農業 玄武之音”農業科技高峰論壇。作為南京創新周活動之一,一系列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果在活動上發布並推介。玄武區政府分別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一批機構簽約,達成戰略合作。
寸土寸金的南京主城區,沒有耕地,產業定位也向來“高大上”。但玄武區卻主動搭台關注起了農業,背后有何深意?
圍繞三農搭台唱戲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8年聚焦“三農”﹔從江蘇來看,今年省委一號文件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出了33條硬核舉措。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始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戰略思想不動搖,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率先走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南京市委韓立明書記也強調,要用鄉村振興統攬“三農”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使農村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同步並進、相得益彰。
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農業不再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操勞耕作,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更需要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高校院所、涉農企業正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主力軍。
“就玄武區而言,目前全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98%,把握著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需的研發、流通兩大關鍵環節”,在“智匯農業 玄武之音”農業科技高峰論壇上,玄武區委書記閔一峰介紹,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玄武資源豐厚、優勢獨特。
細數玄武區涉農龍頭企業,融通農業、江蘇省農墾集團、江蘇省糧食集團、新農發展集團、紫金農商行、南京奶業、匯通達等多家企業均坐落於此。此外,玄武還擁有著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農村部農機所、生態環境部南環所、中科院土壤所、地湖所、植物所等高校院所。“智匯農業”,玄武有著天然優勢。
如何深挖一鍬豐富存量資源,破除“散裝”凝聚“合力”?2020年11月30日,玄武區委、區政府主辦了“鐘山農業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儀式暨產業對接會”。玄武區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及科技創新服務企業、金融機構三方攜手,成立了鐘山農業創新發展聯盟。首屆聯盟理事會有20家企事業單位,聯盟成員涉及50家企業。該區希望以聯盟為載體,發揮出“20+50>70”的效果,打響玄武智慧農業品牌。
匯通達是一家立足於農村市場的農業互聯網平台,也是鐘山農業創新發展聯盟的副理事長單位。借著政府搭台的東風,聯盟成立當天,公司還與南京郵政、南京郵儲銀行簽訂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鐘山農業創新發展聯盟既是農業聯盟、產業聯盟、企業聯盟,也是招商、推廣、促進的聯盟,更是對口支援的運作平台,推動區域農業創新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匯通達總裁徐秀賢表示。
圍繞資源深挖一鍬
農民手機發布訂單后,就會有附近的農機手接單,並根據需求上門來作業。“插秧機、植保無人機、收割機,我們的50多台(套)機械都能通過平台提供服務!就像隨手打車一樣,農民輕輕鬆鬆就能租到機械”,位於六合區的南京首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朱久貴感慨道。
去年,南京市首次推出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平台“嘀地農機”正式上線,平台由南京新農發展集團建設運營,希望通過構建智慧農機服務平台,運用“互聯網+”打好農業科技牌,把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業機械和普通小商品不一樣,體型大、價值高,又順應農時生產,所以使用起來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對於中小型農業生產者來說,全套農業機械的購買成本、人力成本都是不小的壓力”,“嘀地農機”項目負責人陳忠介紹,目前平台主要在六合區進行試驗推廣,但后續服務范圍能夠覆蓋到全市乃至全省。
“在聯盟的牽線搭橋下,我們4月赴連雲港對接了當地的農機手、農機合作組織,為壯大平台服務力量,后續對接省農墾、市農墾等聯盟成員單位打下基礎。”陳忠表示,省農墾、市農墾有著大量的種植面積,待“嘀地農機”平台成熟后,還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本次“智匯農業 玄武之音”農業科技高峰論壇,同樣為“嘀地農機”帶來了發展機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與新農集團進行了合作簽約,雙方將共同推動嘀地農機等現代農業管理服務共享平台的技術升級、功能拓展、區域拓寬,並積極申報農業農村部或江蘇省農業主推技術項目,同時在現代化農業實用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展開合作。
本次會上,玄武區政府還分別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一批機構簽約,達成戰略合作,涉及創新載體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推介、駐區農業科技資源整合等多個領域。
“今天,在大家的共同見証下,我們將迎來一批合作協議的簽署,這些成果充分說明多方協同發力、推進鄉村振興,不僅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而且符合共同利益、具有廣闊前景。”閔一峰在會上強調,下一步,玄武區將攜手聯盟單位,精耕農業創新的“試驗田”,構建“政府搭台、企業出題、高校攻關”的產學研平台,引導相關單位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通過精准對接產業方向、市場需求,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推動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在農業農村領域推廣應用,讓更多突破性、引領性的科創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