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聲

韋峰:文化文明同向並進是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

張玉峰

2020年05月26日13:06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圖為高郵市委書記韋峰 蕭亞飛攝

如果將江蘇省的地圖對折,背倚長江、襟帶運河的高郵市恰好處於南北地域的中心。這座全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自古以來便以浪漫優雅、人杰地靈著稱。

2019年,高郵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開票銷售雙雙突破800億元。在這樣一座經濟發展有活力、干事創業有激情的城市,如何打造文化建設新高地,如何奪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如何圍繞文化與文明在“比學趕超”中建設一個新高郵?

5月26日上午,高郵市委書記韋峰在政協高郵市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上的講話中做出了回答。他說,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文化和文明無處不在、作用巨大、影響深遠,它們既是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檢驗美好生活的重要標尺。

激活一城“文化基因”

如果說經濟是一座城市的硬實力,那麼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

在促進文化文明融合發展上,高郵該如何激活更加鮮明、更有品位、更具風骨的“文化基因”?

“回望歷史,高郵這片土地上吳楚文化交融,名士輩出。既有秦少游‘兩情久長時’的柔情似水,又有汪曾祺‘人間送小溫’的平淡質朴﹔既有‘訓詁大成’的乾嘉絕學,也有‘西樓樂府’的南曲之冠。”韋峰說,推動文化高郵建設走在前列,高郵有基礎、有條件,關鍵是要通過務實的舉措、有效的辦法,保護和弘揚優秀文化,延續歷史文脈,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城市“金名片”。

對此,韋峰提出首先要在挖掘傳承上下功夫,特別是要研究郵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的地位,搞清楚運河文化之於高郵的特殊性及對大運河文化帶節點作用,研究汪曾祺在現當代文學史的地位及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擴大抗戰最后一役紅色文化影響。此外,在載體創新上做文章,充分展示高郵的外在秀美和內在氣質,讓郵城百姓在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中,吮吸歷史饋贈的文化養分。

在文化產業發展尋求突破方面,韋峰特別提到了靈山小鎮拈花灣,不靠門票抓產業,年收入超6億元﹔以及汪曾祺筆下的常熟沙家浜,成立旅游發展公司統領全域旅游,GDP連續兩年突破百億。“相比之下,高郵在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文旅融合,特別是市場化開發方面,還處在萌芽階段,時常有人流、無人留,有前景、無錢景。”韋峰說,當務之急,需要運用系統思維,特別是抓住后疫情時代的“窗口期”,在整合文化資源、繁榮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上多出真招,在市場化、實體化、公司化運作上破題思考,在推進文化招商、人才招引上多下功夫,在開發新的文創產品、打造文化品牌上再作探索,讓高郵全域旅游“火”起來,讓文化企業“聚”起來,讓文化人才“動”起來,讓文化產業“強”起來,讓“詩和遠方”緊密地走在一起,形成文化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互利多贏。

打贏文明創建“總決賽”

相比擦亮文化名城“金名片”和培育文化產業增長極,當下的高郵更渴望獲得“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

自2014年起,高郵市委、市政府作出“四城同創”的部署,於前年獲得2018-2020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征程中,高郵一直筑夢於心、追夢前行,整座城市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文明創建已融入到城市肌理,融入到百姓生活,更融入到高水平小康、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韋峰說。

當前,已經到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決勝時刻”,高郵要與省內14個提名城市同台競技。“越是最后時刻,越需響鼓重錘。”韋峰表示,對照創建標准,還有許多難點、堵點、痛點需要認真、頂真、較真,徹底掃清最后的絆腳石、攔路虎。要針對短板弱項,一項一項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落實,缺什麼補什麼、弱什麼強什麼、查什麼備什麼,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確保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雙達標”,軟件材料和硬件設施“雙過關”,城市品質和市民素質“雙提升”,堅決打贏創建“總決賽”。

針對文化與文明之間的關系,韋峰亦進行了辯証解讀。他舉例說:抗疫期間流行的抱拳作揖禮,既是防疫之需,也是文化之舉,更是文明之禮,變的是防護距離,不變的是文化傳承、文明彰顯、心靈默契。因為文化,所以文明﹔因為文明,更顯文化﹔文化文明,相得益彰。在他看來,沒有文化的文明,是空中樓閣﹔沒有文明的文化,是野蠻生長。文化和文明惟有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才能“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對標區域性中等城市建設要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之間的交流對話,打造高郵文化新高地,以敬老孝親和睦家庭、以明禮賢德教化子女、以誠信友善融洽鄰裡、以滌風礪德滋潤社會,讓高郵這座城市的每個細節都浸潤著文化,彰顯著文明,一城風物貫古今。”韋峰說,要以文塑城,也要以文賦能,堅持文化文明同向並進,厚植厚培文化文明,著力增強文化文明磁場效應,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今天的高郵,正汲取引以為傲的文化為文明賦能﹔也期待明天的高郵,能夠拿出足以為豪的文明碩果為新時代的文化增輝。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