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姜新 南通海事局供圖
從沿江到沿海,他始終堅守一線,用行動呵護著江蘇入海新通道的快速建設, 用心守護一江碧水。他相信,他的努力一定會為江海騰飛,為江蘇海事“二次飛躍”增添亮色。他就是姜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一名平凡的海事人。
姜新,1965年生,南通海門人,1997年轉業進入南通海事局工作。從事海事工作23載,姜新始終扎根一線,恪盡職守、默默奉獻、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黨賦予的光榮任務,用拼搏、用奮斗譜寫了一首感人的奉獻之歌。
聖火與大橋 那是一份約定
離岸3公裡的江心,400平方米的躉船像一片搖曳的樹葉。那裡曾經是姜新和同事們堅守的陣地——蘇通大橋海事處,守衛著大橋和船舶的安全。“南通 難通”,曾是所有南通人的心病。“建大橋、通蘇南。作為南通人,護衛建設義不容辭”,姜新當仁不讓,在江心一守6年。
江心的躉船風雨飄搖,缺水缺電。而且顛簸得讓人吃飯都沒胃口,即使是上了岸,還感到腳下的地在搖。夏天,躉船就像一隻烤箱,辦公室溫度最高50度。冬天,江水打上甲板,錨鏈、欄杆上能挂一尺多長的冰凌,有時連門窗都給冰封住。工作繁忙的時候,他在躉船上一呆就是半個月,餓了吃餅干、方便面,困了睡桌子、地板。長期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終於使身材魁梧的他患上了腰肌勞損,一旦病情發作,行動、走路都疼痛難忍。
蘇通大橋施工水域平均每天船舶流量達2700多艘次,高峰時多達5000多艘次。這裡江面開闊,水深流急,一日兩潮,最大潮差達5.6米,並時常伴有涌浪,一年中風力達6級以上天數有170多天,台風、寒潮深度影響達10多次。2005年台風麥莎襲擊蘇通大橋水域時,直徑50公分的纜樁被拉開了一個大口子。經過這裡的船舶容易發生險情,一旦船舶失控撞上建設中的橋墩,后果不堪設想。
驚濤駭浪,奮不顧身排險情﹔水上施救,指揮若定顯身手。一面面錦旗背后,是—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2005年4月18日,陰雲密布,風高浪急。“長江22012”輪在大橋上游附近發生散隊,7艘失控的重載駁船像脫缰的野馬,在急流中亂竄。海巡艇冒著8級以上大風出航,營救落水船員,他守在施救現場發布航行警告80多次,勸阻和攔截下水船舶及時避開大橋……最終,一起重大事故險情安全化解。台風“麥莎”來襲的那一年,江面風力達12級。狂風幾欲將甲板上的海事人員吹上天,躉船的錨鏈咯咯直響幾乎拉斷。雖然大橋海事處早已發出預警,但就在台風到來之前,蘇通大橋水域4個主要標段仍有60多條工程船尚未撤離。他主動請纓,督促剩余船隻的撤離,等到所有船隻都安全撤離,他才最后一個離開。而此時,台風已到長江口。由於撤離及時,措施得當,“麥莎”過境期間,蘇通大橋水域未死一人、沉一船、損一物。
大橋在他的看護下,一天一天“長成”,那裡有他的堅守、他的汗水、他的夢。2007年5月1日,姜新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8年5月25日,蘇通大橋上激情涌動,奧運聖火“祥雲”經蘇通大橋在南通傳遞。“我相信,聖火與大橋的相遇,一定是一份約定”,姜新的激動溢於言表。15時3分,他來到日夜守護的大橋,與第11棒火炬手交接,點燃火炬,開始了激動人心的火炬傳遞……“能夠代表海事人參加火炬傳遞,是我一生的驕傲!”跑完150米傳遞路程的他顯得格外滿足。
蘇通到滬通 那是一份“情結”
2015年,滬通大橋建設如火如荼。姜新主動向組織申請到滬通大橋第一線工作,繼續發揮他的護橋經驗。“南通與上海真的很近。滬通大橋方便南通接軌上海,南通實現騰飛指日可待。”姜新說,“我有一份大橋‘情結’,細想想,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滬通大橋集多個“世界第一”於一身,但對海事人來說,建設水域通航環境復雜程度也是世界第一,水上安全管理難度同樣前所未有。施工高峰期,每天千余人坐交通船上下班。工人們多住在北岸,就靠著交通船的來來往往往返於工地和住宿地。以致於中鐵和中交二航的臨時碼頭前每天都會出現上下班的“高峰流”。
有一天,一名工人猛地跨檔跳上碼頭,腳底一滑險些落水,正在巡航瞭望的姜新心裡“咯噔”一下。他找到項目部安全總監,對方告訴他,這批工人沒有在水上施工過。“要想法子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識。”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內,姜新客串了“老師”的工作,他和同事共為施工人員開展了6次大規模水上施工安全知識專題培訓,受訓人數數千人。
交通船每開一趟都要經過狹窄的天生港水道,穿越九圩港砂石市場,途徑橫港沙臨時通道,橫越主航道……施工期間,每天這樣的水上穿行都必須小心翼翼。他緊牽“牛鼻子”——交通船管理,和同事對船舶進行全面檢查,堅決清退了“福祥號”等2艘不合格老齡交通船,保障每天千余人的上下班安全。
“要管出個名堂來”,又是那個不太愛講話,默默無聞,但卻認真的姜新和同事一起,從規范管理上想起了辦法。他們調查研究,聽取意見,相繼形成了全天候巡航制,“一橋五方”安全例會制、上下游駐點卡口制等9項創新舉措。他還作為主要力量參與制定了《大橋建設期間通航安全維護方案》、《大橋施工期通航管理規定》等4個規范。“心裡有譜,手上有數。”姜新說。
大橋天生港航道橋橋墩鋼沉井吊裝,第一次交通管制12個小時,“這時間有點長啊……”作業方欲言又止,姜新聽出了話外音。認真的他向領導匯報了自己的想法:能否改進管制方案,縮短管制時間?在他的建議下,全處同志一起對施工方案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提出建議,改進了沉井的駁運方法,進而改進了管制方案,使每次交通管制時間從12小時縮短至7小時。2017年大年初一,冬日的陽光洒在灰白的水面上,滬通大橋4號墩的施工現場,姜新留照於此。他目視著蜿蜒的大橋雛形,身軀高大挺拔。“等到大橋全線貫通了,我還要在這裡留一張照片。”
追江和趕海 那是一種執著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我。”姜新信心滿滿,“從沿江到沿海,我相信我能行。”這裡有著江蘇入海新通道和全國最大規模的風電建設,他將在南黃海繼續展現著他獨有的榮光與價值。到了沿海,姜新有了一種跨過“千山萬水”去監管的體會。施工現場偏遠、道路崎嶇、風沙四起。漫漫灘涂,一望無際,有些甚至無路可去。潮間帶作業,施工船往往坐灘施工。無船可去、無車可達,就步行前往,姜新和同事常常脫鞋卷褲,光著腳丫,徒步前往作業點對坐灘船舶開展安全檢查。
當地的風電運維船舶有85艘,每日往返風電場的多達30艘次,同時在現場作業人員超過300人次。這樣的現場,船能去,但是去一趟要在風浪裡顛簸5個多小時,常常因為趕不上潮水而滯留海上。“干這行不就是為了多苦點錢嘛,這麼老遠的,連個手機信號都沒有。”運維船的船員和姜新聊起了家常。見過幾次姜新,一些船員和他熟稔了。經過聊天,姜新了解到部分船員的海上作業安全知識還比較缺乏。在和領導匯報后,大家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
“既然回不來,那就不回來。”姜新建議。於是他和同事們打破檢查當日往返的常規,創新建立了風電場駐點檢查機制,在3-4天的駐船檢查期間,除規定動作外,應急知識培訓、夜間應急演練,無人機輔助檢查等一應開展。船員海上作業安全知識和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2018年,“三無”船專項整治的戰役全面打響,又是姜新,沖鋒在前。以往,三無”船一直得不到有效整治,是水上安全的一大頑疾。
在調查匯報中,他描述到:“三無”船有市場需求的存在。一來由於利潤有限,正規的交通艇數量遠遠不夠﹔二來部分“三無”船靠此維持生計,船員缺少其他謀生手段﹔三來部分“三無”船追求利益不辦証,專做非法營生。
姜新說:“作為一線人員,做好調查匯報,這是我們的職責。”政府牽頭,多部門聯合,南通迅速開展“三無”船聯合整治。採取了擴充正規交通船數量、拆解或勸離已有“三無”船、堅決打擊繼續航行的“三無”船等措施,多年“沉疴”得到有效治理,江面環境煥然一新。一年時間,姜新累計宣傳教育船民200余人次,參與行政強制“三無”船舶10余起,這些努力,有效地壓縮了“三無”船的生存空間,保護了水域環境。 (徐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