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科創環境 南京江北新區積聚發展動力

2020年06月11日21:26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5年時間,2名諾獎得主、近60位中外院士、百余位高端人才到訪南京江北新區﹔2019年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考核中,江北新區蟬聯榜首﹔2020年,江北新區瞪羚企業總數和新增瞪羚企業均居全市第一……高端人才、企業機構的積聚,為江北新區的發展添加了源源動力,而這背后正是江北新區厚植創新土壤,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

為知識產權護航

“優化創新環境不僅要立足當下,更要放眼長遠,未雨綢繆。”江北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聶永軍說,當前,新區正深入推進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為戰略支撐的“兩城一中心”布局,優化創新環境更為重要。

優化創新環境,江北新區選擇從制度入手。一方面加快研究出台《關於加強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為促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江北新區也積極探索開展重大科技經濟活動知識產權審議機制,支持對引入自貿區南京片區的國外技術項目開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防控知識產權風險。

圍繞知識產權服務,江北新區從全鏈條布局,集聚了超過50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建設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打造“一站式”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建立知識產權法庭、檢察室、仲裁院等多機構協同保護機制,實現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閉環運行”。

4月20日,新結構經濟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在江北新區揭牌成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說,這是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在地方成立的首個專業類的研究院。隨著研究院落地,開通綠色技術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江北新區將開創知識產權發展的新格局。

國家級保護中心、江蘇省級維權中心的建立,江北新區在知識產權領域實現了行政保護、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社會監督“四輪驅動”,而江北新區的眾多舉措,也已經形成經驗復制推廣。近三年來,通過多方共擔風險的知識產權金融平台,江北新區面向江蘇省、上海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辦、承辦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專場活動超過72場,為江蘇省內超2612家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融資服務,成功為1165家企業獲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融資金額累計達37億元。用機制創新,鞏固了知識產權在江北新區的戰略性地位。

圍繞產業布局創新

有了知識產權制度的保駕護航,江北新區以新型研發機構為“先手棋”,發揮其在“集聚人才、接軌國際、拉長鏈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推動作用,搶佔全球產業最高端、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作為智能制造、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基礎和支撐,集成電路是實體經濟的首要產業。南京通信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研究院,從上海引進“東芯半導體有限公司”,開發研制具有中國自主專利產權的系列高端Nand Flash存儲芯片,2019年銷售額逾億元。在新型研發機構高端團隊集聚效應的帶動下,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已集聚350余家產業鏈相關企業,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制造等產業鏈上下游全部環節。

此外,江北新區還積極謀劃下一代芯片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布局,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著力孵育“高精尖”。在已建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化工新材料三大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的基礎上,新建布局一批腦成像技術、光電基礎技術、基因測序等多領域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等,通過推動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大幅降低新型研發機構及其孵化企業的創新成本。省產術研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依托一流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搭建起先進制造與高端裝備領域的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孵化了3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家,規上企業2家。

校地融合助推科技創新

除了產業布局上的創新,“校地融合”也是江北新區科技創新的關鍵詞。與祝世寧院士共建的南智先進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院,是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校地融合重點項目。打造的光電子集成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匯聚微納加工、制造、測試、封裝等光電集成領域先進設備,不僅能夠服務已落戶集成電路企業開展研發、技術工程化測試,還有望對量子通訊、光學AI計算等領域開展研究與技術服務,對新區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具有重大的技術支撐和產業吸附價值,目前,江北新區已孵化和引進光電領域科創企業40余家,其中2項獲得首輪融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江北新區大廠街道“環高校產業創新集聚區”合作共建,更是“兩落地一融合”創新戰略的生動實踐。通過這次合作,南信大將不再局限在大學校園內,而是真正意義上融入江北新區,讓技術在新區落地開花,在創產融合上打造新區示范,助力新區發展。

此外,江北新區獨創線下大廳與線上平台相結合的“一網一廳”服務模式,打通了企業服務的“最后一公裡”﹔“人才金卡”、《南京市江北新區人才安居服務工作辦法(試行)》等政策為人才解決了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顧之憂,讓人才引進來,更能留下來。

江北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聶永軍說,圍繞自主創新先導區這一建設戰略使命,江北新區還將不斷促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速集聚,打造具有“江北氣質”的創新名城先導區,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在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江小北)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