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成立5周年 品質新主城已躍然而生

2020年06月22日08:58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逐夢篤行,江北崛起品質新區

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編者按 2015年6月27日,國務院批復設立南京江北新區。獲批以來,江北新區鎖定建設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和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即“三區一平台”戰略定位,瞄准打造長江經濟帶創新支點的奮斗目標,堅持高點定位、規劃引領、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區質量”逐步顯現。

  在獲批5周年之際,為了更好地展示江北新區在建設理念、管理體制、產業集聚、人才引進方面取得的成績,本報今起推出“乘風逐夢 勇立潮頭”欄目,展示新區開發建設5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

  5年前,江北地區還是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窪地,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跟不上、人居環境也不盡如人意。“寧要江南一張床,不要江北一套房”是當時南京主城居民對江北的普遍印象。

  2015年6月27日,全國第13個、全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橫空出世。

  5年,從秦淮河走向揚子江,一個時代的浩蕩勢如江潮,一個區域的發展日新月異。

  現如今,江北新區疊加國家級新區、自貿區雙重機遇,研創經濟崛起、高樓大廈林立、江畔水清岸綠,一座生態宜居的品質新主城已躍然而生。

  數據之變:GDP淨增1300億元,人口增長80萬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數字是最忠實的記錄者。回首5年來新區的發展,3項數據最有說服力。

  第一項數據,是江北新區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5年來,新區地區生產總值淨增1300億元,2019年達到2780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市比重近1/5,較成立前提高5個百分點。特別是2017年管理體制機制調整后,新區直管區GDP連續8個季度保持13%以上高速增長,增速持續領跑全市。此外,新區直管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02.1億元躍升至186.6億元,年均增長16.27%﹔規上工業總產值從1903億元躍升至3536億元,年均增長16.75%﹔外貿進出口額從2015年的98.5億元躍升至2019年的317.6億元,年均增長34%。

  第二項數據,是江北新區人口的增量。5年來,新區全域人口淨增80余萬,其中2019年新增人口中的三分之二是18歲到34歲的年輕人,總人口超過250萬,增速居全市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新區新增人口不僅有數量,而且有質量。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創業江北”人才計劃,新區累計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2名、中外院士近60名以及國家級人才百余人、科技工作人員4萬余人,高端人才加速向新區集聚。

  第三項數據,是江北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5年來,新區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997.96元增長至61894.4元,年均增長達8.77%,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產業之變:聚焦主導產業,“兩城一中心”快速崛起

  長期以來,江北地區的經濟支撐一直是化工、鋼鐵等傳統產業。江北新區成立后,在發展“4+2”產業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新金融三大核心產業,打造“兩城一中心”,即“基因之城”“芯片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由此催生的“研創經濟”已在新區這片創新創業熱土上強勢崛起。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巨大,而江北新區一季度GDP卻逆勢上揚,同比增長7.4%,“研創經濟”功不可沒。新區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都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點,其中,集成電路產業一季度實現了21.15%的高速增長,醫藥制造業增長也高達20.17%。

  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基因之城”還不斷貢獻著科技力量——金域醫學作為省內首家指定開展新冠肺炎檢測的第三方醫檢機構,開展核酸檢測樣本超15萬例,日檢測量峰值可達5000例﹔帝基生物申報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歐盟CE/IVD認証﹔前不久,世和基因旗下迪飛醫學採用mNGS檢測流程,滿分通過國家衛健委開展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室間質量評價……在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有17家企業直接參與了新冠病毒感染應急防治相關科研工作。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現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在疫情的沖擊下,一季度中國經濟負增長6.8%,而江北新區實現正增長7.4%實屬不易。他認為,江北新區不單為南京、為江蘇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更為全國經濟上行作出了表率。

  新型研發機構是南京探索產學研轉化的改革成果,在聚焦關鍵技術、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等方面意義重大。新區圍繞主導產業,強化與高校院所合作,培育了一批面向市場、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新型研發機構。僅2019年,新區就新增新型研發機構20多家,佔全市比重超過20%,其中建在“兩城一中心”主導產業方向上的新型研發機構數量佔比達70%以上。2019年,新區4家新型研發機構被評為南京“十佳新型研發機構”。在推動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新型研發機構的作用越發凸顯。

  地標之變:“月光寶盒”“長江之舟”,不斷刷新城市印象

  5年前,提到江北的地標,很多人會想到長江大橋北堡、想到老浦口火車站,這些極具年代感的建筑,是特定時間段銘刻在人們心中的印記。5年間,這片土地上陸續崛起了更多現代化的地標,從宛若“月光寶盒”的市民中心,到造型獨特的五星級酒店“長江之舟”﹔從地上500米的摩天大樓,到向下7層的地下空間……江北新區地標雲起,不斷刷新著人們對城市的印象。

  近日,江北新區市民中心正式對外開放,美輪美奐的“月光寶盒”刷爆了南京市民的朋友圈。從外觀上看,它由上下錯位的兩個直徑104米的圓形塔樓組成,仿佛一隻徐徐打開的“月光寶盒”,上圓遮蔽形成的市民活動廣場,保証了室外活動不受天氣影響,到了晚上,燈光亮化的效果讓它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月光寶盒”不僅外觀吸引眼球,服務功能也極為強大。其一至三層為政務服務大廳,分為創業創新服務大廳、投資建設服務大廳、民生保障服務大廳等五個區域,為新區企業、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務﹔四到五層為新區規劃展示館,市民可由目前國內最長的無支撐扶梯直接進入,扶梯下方,200多米的步行廊道延伸至遠處,造型宛若一把打開寶盒的鑰匙,作為觀景平台可遠眺長江。

  在“月光寶盒”周圍,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已經輪廓初現。它臨江而建,會展區、會議宴會區和辦公區組成一艘大船造型,薄片式設計的酒店猶如揚起的風帆。項目計劃2021年6月底竣工,這座海峽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永久會址、長江之濱的新地標建筑,將進一步完善新區國際化功能。

  在中央商務區,一個深入地下7層的“地下未來城”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之中。48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最深可達地下48米、4條地鐵線交織貫穿無縫換乘……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地下空間,江北新區“地下城”打破常規設計,將“風光水綠”引入地下,為地下空間提供陽光、引入綠植。可以憧憬的是,未來的江北新區不僅有一處位於地下的舒適現代都市生活新空間,地面交通狀況也會是全新的模樣。

  感受之變:環境美配套全,擘畫“生態宜居”新藍圖

  今年60多歲的周強是江北新區大廠街道居民,同時也是一位拍鳥達人。“我小時候,在大廠地區隻能看到麻雀。現在走到哪都有鳥,而且品種多,成群結隊。”周強說。

  鳥類是反映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在周強看來,江北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鳥兒最有“發言權”。這幾年,周強在新區拍到的鳥類品種有90多種,包括棉鳧、壽帶鳥、小鴉鵑、黑鳽等珍稀鳥類。他表示,這些多年未見的鳥類遷徙到江北新區,說明新區生態環境有了極大改善,再加上市民環保意識增強,讓鳥兒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對於江北新區的居民來說,他們的感受顯然要比鳥兒更加真切,看到的景象、聞到的氣味、聽到的聲音,和過去相比都有了徹底的改變。

  長江大橋北堡下的橋北濱江生態公園,如今已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每到周末更是游人如織。“你們可能沒法想象以前這裡有多‘臟亂差’,還有很多菜地、棚子,大家都不願意過來。”泰山街道居民肖娣華回憶道。

  5年來,在新主城的建設中,新區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一手抓民生實事項目,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如果沒有江北大道快速路,很難想象每天如何去浦泗路的愛信諾大廈上班。”家住江浦的李曉說。作為新區的主骨架道路,江北大道貫穿整個直管區,截至今年5月,全線34公裡已經全部貫通,道路周圍的環境面貌也全面提升。目前,新區正在加速構建“三橫三縱”路網,打通斷頭路,不斷完善復合交通網絡體系。

  將在年底結婚的張華最近剛剛在江北買了新房。選擇安居新區,他最為看中的是這裡的醫療和教育資源。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南醫大四附院、托馬斯國際學校、南京一中分校等相繼落成,讓新區居民“看病不過江”“就近能入學”。

  一座城市的魅力如何彰顯?答案自然是生態、宜居、文明、幸福……江北新區的輝煌篇章剛剛開了個頭,下一個5年,還將收獲怎樣的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

  南報融媒體記者 朱曉露 李都 通訊員 王彤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