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500年建城史,城市發展的重心一直固守在江南。
5年不過彈指間,南京江之北卻在改寫歷史。
5年來,南京江北新區地區生產總值淨增1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淨增153億元,人口淨增80余萬,累計匯聚各類人才36萬多名,經濟增速連續9個季度領跑全省全市。
這裡有眾多國內外頂尖創新團隊落戶﹔城市建設、社會事業呈起跑就要領跑之勢﹔南京多少年不敢想、沒能做的事,正在江之北變成現實。
江北新區,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跨江擴容。這是一個時代在講述:城市發展到今天,我們要建設一座什麼樣的新城?
“領先硬核”匯聚,起步就要與世界同步
“以前都是中國follow世界,這次簽約的免疫項目一定要讓世界follow我們,才不負江北新區!”
6月23日上午9點多,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多功能廳,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的發言引來滿場掌聲。當天,他以天港免疫藥物研究院院長之名與和鉑醫藥簽約,雙方開展全人源抗體制備新藥創制深度合作,助推我國原創免疫藥物研發站在世界前沿。
起步就要與世界同步,這是田志剛們和江北新區一致的追求。
“江北新區是長江沿岸最年輕的發展板塊,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江蘇創新策源地,也是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先導區,我們不是跟跑,而是要以引領者的定位,為城市發展探新路。”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說。
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大江北地區佔南京總面積的1/3,彼時的城鎮化率比南京全市低20多個百分點,江北浦口區、六合區每平方公裡土地所創造的生產總值僅相當於昆山的18%左右。當年,中國GDP增速25年來首次降至7%以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全球科技成果轉化大潮,必須抓住!這是唯一的路。” 羅群說。
說干就是真干。多達32次赴京“邀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最終在眾多競爭者中選擇在江北新區成立南京轉化研究院,由程和平、肖瑞平兩位院士領銜,兩大團隊已在“雙光子顯微鏡核心部件微型化”和“助毛發生長單克隆抗體”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江北新區順勢啟動兩大創新計劃,瞄准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產業技術創新和干細胞與心臟再生藥物的自主研發。
發布創新政策的城市很多,有政策關鍵在於兌現。在江北新區,隻要說到就會不打折扣地做到。江北新區科創局一年扶持科創人才和項目的資金超過10億元,還不包括列入一事一議、重大技術攻關項目的資金。
劍橋大學在江北新區設科創中心,這是該校建校800年來首次以校名設立海外創新中心,校長斯蒂芬·托普表示期待與中國江北新區共同面對人類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4月,中國EDA(電子自動設計)創新中心在江北新區啟動。打破EDA壟斷,填補國產芯片驗証工具空白,這是江北新區和中心發起人王禮賓共同的夢想。
歷史無數次証明,真正能成大事者,不會陷於眼前功利,而是心懷使命,追求更大的價值。
“江北新區就具有這種氣質,所以能吸引‘頂尖高手’。”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張峻峰介紹,全球排名前列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被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規劃與現有基礎條件所折服,計劃年內和南京大學、江北新區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共建聯合醫學院。
江北新區已形成完整創新支撐體系。扶持政策、風險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硬件設備、生產基地,包括人才儲備都日新月異,創新生態日趨活躍。
在這裡,新型研發機構累計簽約77家(其中備案46家),累計孵化和引進企業827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740家。
5年來,這裡累計匯聚各類人才36.8萬余名,高層次人才超過1850名。
山高勇為峰,
創新成就發展密碼
人的涌進,是對發展最好的注腳。
5年來,從業人員從3萬增加到10萬﹔高新技術企業數、億元簽約項目總投資額、園區注冊經營企業數,分別是2015年的10倍、65倍、30倍。
這是江北新區研創園5年發展成績單。
作為江北新區“芯片之城”的主要承載區,園區集成電路關聯企業約300家,集成電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20億元,實現三年翻兩番。
早在2017年上半年,江北新區果斷決策:收攏產業戰線,集中資源,猛攻“兩城一中心”,即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生命大健康、現代金融等產業,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邁向國際價值鏈中高端。
“做這些產業需要最聰明的腦袋、最雄厚的資金、最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不少人懷疑,江北新區這也沒有那也沒有,怎麼搞?”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潺嵋說,看准了,就心無旁騖,缺什麼就瞄准什麼。兩三年過去,“兩城一中心”有了現實的模樣。
芯片之城,從零起步,已集聚台積電在內的相關企業360余家,去年全產業鏈主營收入過300億元﹔
基因之城,生命健康產業鏈企業從180余家增至900多家,從業人員突破兩萬名,去年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900億元,是2015年的6倍﹔
新金融中心,引進500億元規模的先進制造業國家大基金,已集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433家,認繳規模近5000億元。
在江北新區,不容易區分誰是在政府誰又來自企業。因為大家都很年輕,都步履匆匆,都經常加班。
城市競爭,勇者為峰,唯快不破。
用制度創新激發發展動力,江北新區力推“去行政化”。38個部門精簡為15個職能機構,劃分98個內部工作單元,最大限度減少管理層級。全員聘任,兩年一聘,人員“身份”一律“存檔”。去年30位干部不再續聘,從部門領導轉為普通工作人員。今年還將實施3%末位淘汰制,真正實現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優勝劣汰。
以人為本守初心,
腳踏實地創未來
6月22日,江北新區核心區同時啟用四所新校,這些學校都將在秋季開始招生。
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江北新區以罕見的力度發展教育。近3年,江北新區實施教育建設項目60個,總投資預計118億元﹔招聘上千名教師﹔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率先啟動校長職級制試點,實施備案制解決無編老師發展和待遇問題,收獲各界點贊。最近,江北新區招聘300名備案制教師,有近9000人報名,這是年輕一代用行動為江北新區投下贊同票。
發展“優質均衡”教育,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再有兩年時間,江北新區將解決學校學位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的多年難題。
在偏遠的長蘆街道小擺渡村,七旬老人葉心月和老伴喜歡把小桌子搬到門前的菜園裡吃飯。
菜園裡有桃,果子已熟。腳邊串串西紅柿滲出紅意。抬頭,一嘟嘟葡萄密密麻麻。順著走下幾級台階,就從園子來到河邊。“我們在河裡洗菜,回來水龍頭沖沖就能炒了。”老人說,以前河水臭,河裡臟。一到夏天,緊閉門窗,臭味還能熏倒人。這兩年全村搞整治,垃圾統一收,旱廁全部改,污水都進管,全村環境大變樣。
指著對岸,老人說,村裡花了幾十萬,把多年廢棄的紙盒廠翻新蓋了黨員活動室,“我們有事沒事去聚聚玩玩,快活得很,我哪兒都不想去,就在村裡養老!”
在江北新區核心區地下空間項目,塔吊司機張榮超,經常加班到晚上十點,有時還要干通宵。在這個深達48米的超級地下城中,張榮超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去年初在江北新區買了房,把愛人孩子從貴州老家接來開啟新生活。
5年間,江北新區人口淨增80多萬。在去年淨增的人口中,2/3是18歲到34歲的年輕人。
在南京現代城市發展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區域,像江北新區這樣,在短短5年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
如果說,曾經,一條長江分割了城市,隔斷了思想,阻礙了發展﹔那麼現在,有大江作証,南京江北,正應時而變,在創造未來!(顏 芳 許雯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