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根與魂

2020年10月22日16:22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記錄︱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根與魂

兩漢文化,是中華文化長河中噴涌的巨浪,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

10月17日,首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市舉行,圍繞著“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題,海內外專家學者、文旅行業領軍人物、知名作家等150人深入研討兩漢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智慧、人文底蘊和文學藝術成就。

絕代風華今又是,再唱大風寫新篇。以徐州為中心的楚漢文化與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江蘇的文化體系。論壇最終達成共識,對兩漢文化進行揚棄繼承、創新轉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養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動發展。

徐州漢文化景區-車馬出行圖群像

大風起兮,徐州是兩漢文化發祥地

伴隨著一曲雄渾豪邁而又意興飛揚的《大風歌》,400年漢朝走上了自己的輝煌之路。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也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這使得漢文化成為徐州文化的絢爛底色和最為濃墨重彩的圖景。

漢高祖劉邦像

徐州是漢之源,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文化的根與魂。漢文化論壇宣傳視頻《大風起兮》中說道,無論從歷史的時間縱軸,還是地理空間的橫軸定位,都承載著夏商周文化的傳遞,肩負著中華文化的交融並濟的使命,使中華文化“大一統”格局最終形成並不斷成熟。從這裡走出的劉邦集團,推出了很多影響后世的政治舉措,例如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治主張來自黃老之道﹔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奠孔子,則是后世獨尊儒術的先聲﹔蕭何制定《九章律》,以儒家思想為裡,以法家為表﹔叔孫通制定朝儀,打造禮制,意在托舉皇家威嚴﹔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穩固了中央政權……

在中華文化厚重而多彩的歷史圖譜上,兩漢文化上承先秦、下啟后世,對中華文化統一性、體系性、兼容性、發展性的整體建構,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摶聚與鑄成。兩漢文化有哪些化作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澤被后世的精神財富?論壇進行了四方面的歸納總結:

首先是“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充分彰顯。我們常說的“大漢雄風”就包含著剛健有為的精神內涵,這種精神不僅千百年來推動著中國歷史的前進,而且在近代危難之際,激勵了中華民族浴火重生,今天我們說“擼起袖子加油干”就包含著這種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

其次是“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得以推行。劉邦在建漢之初就採納陸賈的建議,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文帝時賈誼提出“王者以民人為天”,民本思想在漢代得到繼承、完善與發展,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以人民為中心”中仍包含這種優秀傳統文化。

三是“禮治天下”的倫理觀念更加成熟。中國傳統思想注重倫理道德教化,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禮教的真正定型是在漢代,而用禮教來進行道德建設的成熟模式也是在漢代確立起來的。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了中華傳統美德,使這成為新時代全民思想道德的一種價值取向。

第四,“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愈加豐富。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主流地位。同時,漢朝開拓了廣袤版圖,解憂公主遠嫁西域,絲綢之路貫穿東西,“協和萬邦”“天下一家”成為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獨特性與分別性,又重視“大一統”及和合性。今天,中國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和而不同”理念的時代演繹。

江蘇的文化特色一般被稱為吳韻漢風、南秀北雄,其中“漢風”的代表主要是徐州。兩漢期間,徐州共出了13位楚王、5位彭城王,東漢時還曾分封過下邳國,這樣的歷史為徐州留下了豐厚的漢文化遺存,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被稱為徐州漢文化三絕,其中僅漢墓就發現了2000多座。

漢朝已成歷史,但其創造的文化基因卻在今天傳承光大。漢文化論壇上,徐州提出擦亮漢文化品牌,推動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徐州成為新時代書寫“漢賦”的策源地、舞動“漢風”的集萃地、領略“漢韻”的目的地、弘揚“漢魂”的新高地。

漢風漢魂,這樣在徐淮大地萌芽生長

徐州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人文之城,自古為華夏九州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素來享有“兩漢文化看徐州”的美譽。

“徐州漢文化可謂中國漢文化的濃縮。”在著名歷史學者、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閻崇年的眼中,徐州在漢文化的形成中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西漢首都雖然長期在長安,但劉邦是徐州人,蕭何、曹參、樊噲、周勃、陸賈、夏侯嬰等西漢開國功臣,豪門貴族,文化精英大多來自今徐州地區,這些重要人物推動了漢文化的完善和發展。時至今日,徐州依然擁有豐富的漢朝考古成果,為研究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著名文化學者、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認為,漢文化多點起源,但徐州的地位尤其突出。他將徐州和漢中、西安、洛陽等國內其他漢文化重鎮做了對比,“徐州是項羽的舊都,是劉邦的出生地。《史記》《漢書》《通鑒》等史籍中有大量和徐州有關的記載,今天的徐州保存著諸多漢代陵墓,地下文物極其豐富。文獻記載和實物留存兼具,是徐州漢文化相較於其他漢文化城市的突出特點。”王立群進而建議,徐州可以和其他漢文化城市相聯合,建立“漢文化城市聯盟”,必將大大促進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劉邦擊敗項羽,開創大漢基業,但“失敗者”項羽和他的西楚政權對於漢文化的產生也起到一定的推動。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教授認為,漢的制度繼承了秦,漢的文化繼承了楚。政治史上的“楚漢”是兩個政治集團,彼此對立的。但在文化意義上,“楚”和“漢”是前后相繼的文化傳承。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深入分析了西楚首都彭城(今徐州)的政治地位,他指出,前206年,項羽建立西楚政權,彭城成為最具代表性,相對最穩定的反秦政治中心。在這一風雲變幻的歷史轉折期,彭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徐州是西漢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劉邦的“龍潛”之地。西漢建國后,劉邦將彭城及其附近地區設置為重要封國——楚國,並將他最親密的弟弟劉交封為楚王。毫無疑問,兩漢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獻典籍和文物遺存。

人們常說“九裡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徐州同樣流淌著悠遠而華彩的文脈。西漢時期,楚元王劉交開創了一個幾乎與西漢政權相始終的儒學世家,為漢文化的光大和弘揚輸送了一批中堅力量。西漢末年,劉交的后裔——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奠定基礎。

劉向所撰的《別錄》是我國第一部解題性的綜合性分類目錄書。劉歆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七略》。在“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所編纂的《江蘇文庫》中,徐州漢代典籍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庫“精華編”主編徐興無教授介紹,劉向的《別錄》《說苑》《新序》、劉歆的《別錄》、劉安的《淮南子》等漢代徐州學者的著作都將被收入《江蘇文庫》,“這些和徐州有關的典籍,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起源性作用。”

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徐衛民認為,徐州不僅是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漢文化資源的重要保存地,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漢墓眾多。在中國陵墓發展史上,徐州崖洞墓出現得較早,價值很高,幾乎佔據漢代崖洞墓的半壁江山。

信立祥研究員回溯了楚王劉交在崖洞墓發展中的貢獻。劉邦的親弟弟劉交是漢初大儒,以文治國,他生前留下很多創舉,其中之一就是以崖洞墓為陵墓營造方式。以石為槨,穿山為陵,崖洞墓還影響到了周邊的梁國、魯國、甚至較為遙遠的中山國。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徐州九個地點發掘了20多座漢代諸侯王陵墓,此外還發掘了一大批漢畫像石墓。“如果從考古學角度看漢代文化,可分為國家文化、郡國文化、鄉裡文化三個層次。”國家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信立祥表示,到西安和洛陽看漢代陵墓考古,能感受到漢代的國家文化﹔而來到徐州,參觀徐州市博物館和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中,那些精美的漢畫像石和漢墓陪葬文物則還原了漢代的郡國文化和鄉裡文化。

漢畫像石藝術館

從思想、學術、政治、文化、宗教、藝術等角度,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委主任周琪深入徐州在漢文化體系中的作用,並歸納為“六大貢獻”,即軸心時代的原創之功、先秦文化的復興之功、文化江山的統合之功、儒釋道早期的會同之功、大漢氣象的文創之功、大漢文化的弘揚之功。他認為,漢文化是大漢君臣和人民承前啟后的共同創造,必須承認,徐州人在這個過程中居功至偉。

“徐州漢文化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制度文化遺產、精神文化遺產,其文化外延幾乎涉及每一個中國人。”江蘇師范大學博物館館長趙明奇教授強調,漢文化的星星之火源於徐州這塊土地,徐州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時代標志和地理單元,有著鮮明的特征、深遠的內涵和久遠的影響。

龜山全景

面向世界,打造徐州漢文化的“詩與遠方”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中華文明的基因,也為今天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兩漢文化如何化作今天的發展動力?徐州如何成為漢文化的‘詩與遠方’?古老雄渾的漢文化如何豐富起來,更加年輕時尚有活力?文旅融合成為一個必然選擇,徐州也定下目標,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兩漢文化旅游目的地。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就在主題演講中指出,“文物不能沒有尊嚴地沉睡在庫房,隻有面對公眾,它們才能真正活起來。”他認為,一方面要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賦予公眾更多知情權、參與權、 監督權,保護好漢文化遺產,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激活漢文化內涵,發掘時代精神,開發出有創意的文創產品,與現代人生活相對接,這樣才能讓公眾更加親近、感受和喜愛漢文化。

徐州博物館展廳內的金縷玉衣

“國潮漢風”是徐州文旅夜經濟的品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股漢服熱是從年輕人中自發生長起來的,這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表示,傳統服飾的元素正在今天得到新的詮釋,並以全新的文化產品形式獲得再現,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富有朝氣的亮麗風景線。今天在正式場合,正裝往往就是指西裝領帶,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考慮在傳統節假日和某些高級別會議的時候,穿著經過改良的傳統漢服?他說:“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廣闊途徑,就是以現代文化產業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這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康庄大道和科學之路。”

漢文化景區漢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指揮軍陣

“為什麼文旅資源相對豐厚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反而常常比較緩慢?”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而西安則提供了好的范例:現代、時尚、年輕化的文旅融合與千年歷史沒有違和感,反而激發了漢唐盛世的景象。他表示,“我們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競今疏古,而是要激發它們的活力。”他認為通過跨界融合,才能將文化+旅游的形態變成文化乘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態,把文化旅游的資源轉化為資本,把單一產品轉化為文化旅游的IP,把靜態旅游轉化為動態旅游。

關於徐州文旅發展的路徑,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飲食文化、養生文化在徐州誕生,徐州可以進一步挖掘大漢美食的故事﹔二是激發夜間文旅,以“越夜越美麗”的文旅體驗吸引八方來客﹔三是打破傳統的文旅形態,將更多的創意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人力資本要素結合起來,讓年輕人的創意創想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兩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州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承兩漢文化的承載地,厚重的文化要變成資源和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表示,中國已經富起來了,但是要強起來就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那樣才能得到來自全世界的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文化的生命力在於融合與創新,傳統文化貴在吸收精髓,在傳承中創新,而絕不能搞簡單的復制再現。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在於基於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大力傳承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新,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彭城逾千載,兩漢古源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旅游是一座城市的面孔。兩漢文化沉澱在徐州的血脈裡,也在這座城市的崛起中散發著永久光輝。(王宏偉 於鋒 傅秋源)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