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工業基地“改”出新時代工人

2020年10月28日07:2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老工業基地“改”出新時代工人

雖然隻有高中學歷,但48歲的徐州市勞動模范劉超沒有停下鑽研的腳步。作為利民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一車間耙干與噴霧工段的工段長,他在生產中的多項發明攻克了技術難題,為公司節約近百萬元。去年,公司首次評選“金牌員工”和“功勛員工”,劉超和9位奮斗在一線的同事當選,分獲獎勵5萬-10萬元。今年夏天,公司又大幅提升各個崗位的津貼,劉超和更多人進一步分享到了發展紅利。工人們直言:“重獎的反響很大,就像炸了鍋。”

在徐州老工業基地,劉超是221萬產業工人的代表。作為全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首批試點城市,徐州自去年以來不斷探索,建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產改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啟動改革工作。

“我們明確提出實施引領聚魂、成長聚能、共享聚心、同頻聚效四大行動20條舉措,繪就全市產改工作的藍圖,成為推進改革的基本依據和有力抓手。”徐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市產改辦主任王子華說,今年,徐州又被進一步確定為全省產改全面試點城市,確定32家試點單位、151條工作清單,精細落實產改試點工作。

組織開展專題調研,總結產改試點經驗,健全相關政策制度,形成產改特色經驗和成效﹔優化校企合作制度,構建校企人才互通機制,搭建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互聘平台﹔校企共同開發市場技能人才職業標准,填補行業空白……一條條清單,為試點單位明確了責任,更讓工人們感到成才有路、發展有望。

走進試點單位之一的豐縣江蘇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60多位優秀員工的照片,張貼在公司展廳的光榮榜上,激勵著大家向榜樣看齊。在工人們看來,工作不僅有了更多認同感和自豪感,還有滿滿的獲得感。去年進廠的職工王晴告訴記者,今年已漲了兩次工資,去掉“五險一金”,拿到手能有3000多元。“我在公司干了8年,原來有人問我干啥的,我說是打工的,甚至連工作服都不好意思穿出去。現在各方面條件更好了,我都說自己是上班族。”職工劉艷俠說。更讓大伙暖心的是,企業最近正協調班車,准備幫職工接送上學的孩子,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

今年疫情發生后,紡織行業遇到一定困難,職工隊伍的穩定不僅關系到企業發展,更事關一個個家庭生計。同樣作為產改試點單位,新沂市的江蘇斯爾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輪休的方式,沒有裁掉一人,確保了700多名紡織工人的固定收入。該公司生產車間班長聞志剛說,企業還在去年更換了車間的降溫設備,改善工作環境,讓工人們免遭高溫之苦。

一張清單統領試點,各單位、企業挂圖作戰、各顯其能。徐州市人社局推動出台《徐州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等配套政策,計劃3年投入5.8億元,培訓48萬人次﹔徐州市總工會依托院校、企業等,建立六大產業工人賦能成長實訓基地﹔徐礦集團推出“產改十條”和“五匠行動”﹔徐工集團與高校搭建技能等級“雙認証”聘任體系﹔天虹時代紡織公司實施“黨建來牽頭、工人有盼頭、文化暖心頭、員工嘗甜頭”等改革舉措。

正是以職工為中心,才讓產改“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最近,豐縣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將和職工們集體協商大家最關心的薪酬問題。“職工的心是企業的根,我們雙方不是對立面,而是共同體。”公司總經理孔凡慧說,職工一趟公交單程最遠要跑50多公裡,花費近兩個小時,很辛苦。通過協商,職工的保障工資計劃從1620元增加到2100元。

工人們的心聚了起來,“主人翁”意識也不斷增強。江蘇華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四大員”隊伍,讓每名工人都主動成為企業的安全員、成本控制員、監督員和指導員。“我改造了計量設備,降低成本2萬多元,延長設備使用5年以上,得到公司的獎勵和表彰。”該公司三分廠原料工段工段長宋永基說。

如今,徐州的221萬產業工人呈現出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面貌。今年,徐州市政協圍繞產改進行的調研顯示:在產業工人裡,超過九成有獲得國家職業資格的願望,近85%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所了解,76%有當勞模先進的願望。本報記者 王 岩 吉 強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