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鄉探小康】

南京江寧丹桂社區:“紅色+”添彩魚米之鄉

顧姝姝

2021年03月11日07:07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回眸建黨百年,江蘇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一片發展熱土。值此“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之際,今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們循跡探尋一些江蘇籍革命英烈的家鄉,實地探訪當地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果,以此致敬先驅、告慰英烈。

圖為丹桂社區新貌。趙陽春攝

元宵節前,年近八旬的陶和壽再次回到南京江寧區湖熟街道丹桂社區渡桂村,又去赤山烽火廣場上走了走,廣場東南面不遠處是新四軍當年伏擊日軍的赤山。81年前,他的父親陶家齊為打贏赤山戰斗送出了重要情報。

“家鄉變化太大了!過去這村裡大車進不來,小車沒法停﹔現在,水泥路通到村民門口,農業物資直接運到田頭。”陶和壽是抗日烈士陶家齊的小兒子,退休后他曾專門尋訪過父親的革命足跡。據了解,陶家齊(1890-1943)曾參加上海淞滬抗戰,1938年成為新四軍在湖熟地區的情報站站長,1943年因漢奸出賣被日軍殺害,陶和壽當時還不滿周歲。

在陶和壽兒時的印象裡,那時的生活很苦,“一畝田隻能產300斤稻子,遇到青黃不接,隻能靠吃野菜充飢。”走進新時代,變化天翻地覆。湖熟地處秦淮河圩區,土壤肥沃,人們期待的魚米之鄉回來了。

集中連片的千畝農田、通暢無阻的道路溝渠、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去年6月,投資上千萬元的丹桂片區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完工,治理耕地面積達4000畝。“我們是一個農村型社區。這幾年,區街社區共同努力,將村裡的基礎設施完善起來,特別是高標准農田的建設對我們‘三農’發展大有幫助。”丹桂社區黨總支書記梁曉明說。

“耕、種、管、收全部實現機械化,現在種田可是太舒服了。”62歲的陶慎偉是當地做農業的老把式,他流轉了150畝土地種水稻,注冊有大米商標,自家農場去年還評上了省級示范家庭農場。每到新米上市,都會迎來不少慕名而來的客戶。“一年種糧收入至少15萬元。不忙的時候,用家裡的機械服務周邊農戶,還能增加兩三萬元收入。”他說。

據了解,丹桂社區現已發展各類家庭農場10個,社區居民去年人均年收入3萬元。

2015年,江寧區在渡桂村建成赤山之戰紀念廣場﹔去年,當地又在赤山之戰紀念廣場的基礎上建造了赤山烽火紀念館和烽火廣場。“這些都是我們實現鄉村振興的財富。”梁曉明表示,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的同時,他們將注重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做好“紅色+”的文章,發展紅色旅游、紅色農業和紅色教育。

陶和壽近年裡頻頻回鄉,並拿出自己多年積蓄和尋訪積累的寶貴資料,來支持家鄉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我希望這段紅色歷史能傳承下去,也希望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他說。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