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班目击记:江苏“白衣战士”守护黄石的夜

2020年03月03日07:45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江苏“白衣战士”守护黄石的夜

江苏“白衣战士”紧张工作中。 万程鹏摄

凌晨3点的湖北黄石,街头一片宁静,整座城市还在安睡。江苏援黄医疗队住地磁湖山庄门口,却有一批医护人员排队登上班车,前往黄石市中心医院。他们将接替穿着厚重防护服长达5个小时,已疲惫不堪的同事。新华报业赴黄石采访组记者一路跟随,记录下这座城市最早起床的一批人的凌晨。

吃块巧克力出发

凌晨2点48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专科主管护师范春霖和同事张佳佳已等候在住地门口。两位在黄石市中心医院ICU支援的护士披着羽绒服,抵抗凌晨黄石的寒意。她们戴着医用防护口罩和隔离帽,脸上各贴着三块胶布。“贴上胶布能防止口罩和护目镜把脸部压伤。”范春霖在脸部比划着解释,胶布主要贴在鼻翼两侧和额头,每个人的位置会有不同。“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范春霖笑言。

凌晨2点起床,范春霖和张佳佳只吃了两块巧克力,没敢喝水。“怕工作的时候要上厕所。”范春霖说。这一班9点才能下班,约10点半方能回到住地,两块巧克力就是她们唯一的能量来源。

早饭草草应付,防护却要认真。在宿舍里,她们就已从头到脚仔细消毒。手术服被穿在羽绒服里面,这样到了医院羽绒服一脱,立马就能穿上防护服。交接班时间是凌晨4点,换班人员3点就要出发,其实到医院车程不过5分钟。记者跟随抵达病区后,才发现为什么要提前这么久——穿戴防护用品就用掉了40分钟。

第一个看那位“ECMO”患者

凌晨3点10分,黄石中心医院ICU里,医护人员的忙碌和病床上沉睡的患者形成鲜明对比。透过玻璃,记者看到医护人员在病床和操作台之间来回奔跑。门外,范春霖和护理组的同事们开始穿戴防护用品。

当值医生、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主治医师高阳告诉记者,昨天黄石市中医院的3位危重患者转到这里,目前黄石最危重的患者都在这一间ICU中,共有13位患者。和江苏援黄医疗队来时相比,这里的危重病人越来越少,很多患者已经转入了普通病房。随着黄石重症患者的集中,ICU的医护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两天有一个好消息是,一名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转入了普通病房。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ICU主治医师胡正奎正为进入隔离病房作准备,他打算先去看看那位“ECMO”患者。2月28日凌晨,江苏援黄医疗队对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随后,这位58岁的男性患者被连夜从大冶转到此处。“他情况比较危重,还在密切观察中。”胡正奎和黄石市中心医院一位医生先进入ICU。在清晨7点左右,当值医生高阳及南通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晓虎会一起进入ICU查房,这位接受黄石首次ECMO技术抢救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危重症患者一夜平稳

“今夜我护理的几位病人情况还比较稳定。”凌晨4点13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室护师徐宾新第一个走出ICU,他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的人轻松了不少。记者留意到徐宾新的双手发白发胀。“被手套勒的。”徐宾新不经意地说,带着笑容的脸上是深深的口罩压痕。

和徐宾新分在同一组的朱碧琳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护师。昨晚11点到凌晨4点,她一直守护在病人身旁,“盯着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各种指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随时会有变化。”儿童医院的护师照顾成人患者,朱碧琳没觉得不适应,反倒是为孩子穿刺的丰富经验派上了用场——即使戴着3层医用手套,她依然能灵活地为患者静脉穿刺。

护理组长、南医大二附院急诊专科护师赵士敏最后一个走出隔离病房。“这几个小时特别忙碌,几乎没停过。”由于病区里患者病情较重,护理组随时留意着每个细节,观察床边仪器的参数,及时排除呼吸机积水,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病人是否需要吸痰……“每个问题都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赵士敏总结。

病人的基础护理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ICU的部分病人意识不清或处于镇静状态,他们的皮肤、大小便以及舒适度等都需要不停作出调整。“要守在病人床前,一分钟也不能离开。如果我去治疗室,必须要跟其他同事讲:你帮我看着,我要去拿东西。”赵士敏说。

到黄石已有20多天,赵士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夜班。交接班以后,脱防护用品、消毒。回到宿舍睡下就已经是早上七八点了。“白天和黑夜几乎分不清楚。有时候觉得明明睡着了,醒来却发现只睡了20多分钟。”赵士敏觉得,看着病人一天天好转,核酸检测成阴性了,辛苦也是值得的。

清晨5点记者离开时,范春霖和同事们已在ICU里忙碌了1个小时。(蔡蕴琦 胡安静 万程鹏 陈月飞)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