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小细节":张文宏黑眼圈、院士们"小抄"

2020年03月29日08:1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张文宏的黑眼圈、卢洪洲的合照与院士们的“小抄”……

  新华社上海3月28日电(记者周琳 张建松 仇逸)3月27日,上海科协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研讨会,闻玉梅、赵国屏、张文宏等20多位专家,就新冠病毒的演化、救治等话题,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讨论。在这场信息量极大的研讨会上,记者发现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张文宏的黑眼圈

  “做科普我是业余的,我觉得自己医生做得还不错。”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以这样轻松的方式开头。记者注意到,一直在喝咖啡的他,顶着一双非常醒目的“熊猫眼”,黑眼圈几乎覆盖了整个眼周。

  前一天晚上和美国留学生进行连线之后,回到宿舍已是半夜12点;27日一大早,他准备了下午发言的内容、28日要进行的12个国家防控经验交流的课件后,就立刻到病房里查房;中午,又从离市区数十公里的上海金山,赶来进行研讨。

  “闻玉梅院士常常问我:每一次新发传染病来的时候,你们准备好了吗?说老实话,晚上我是睡不着的,我会给自己灵魂之问:我准备好了吗?”张文宏说,下一步他的工作重点,第一还是要抓临床的救治,现在上海输入型病例还有不少,当下就是要在前期的基础上,把上海的防控救治做成“铜墙铁壁”;第二点是把中国前期积累的经验,向全球做介绍,共同战“疫”。

  从守“家门”到守“国门”,在以科技为基础的支撑上,上海正在逐渐做好准备。“我们不希望做救火队员,而是在科技基础上做精准防控。”张文宏说,上海团队会加紧合作,把疫情彻底控制住。“我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未来科技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卢洪洲的合照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在开始报告之前,晒出了一张特殊的合照。这是他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人的一张合照,拍摄时间是2019年12月。他告诉记者,12月17日他应邀在武汉对金银潭的全体医务人员做了3个小时的培训,主题就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内防控相关。

  “这虽然只是个巧合,但也从侧面说明,上海和武汉一直在进行密切互动。”卢洪洲说,现在上海和世界卫生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沟通,时刻将诊疗的经验固化下来。

  其实面对一个全新的病毒,我们所了解的仍然是冰山一角,任何一个小进展,都在为全球抗疫积累经验。瑞金医院的团队根据各类交通大数据发现,从武汉离开的人通过汽车是最多的、坐高铁是排第二的,真正坐飞机的并不多,为武汉周围地级市的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我们已经把这个信息告诉意大利的同事,应该管控道口,如果想把传播源切开的话,道口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说,这些都是很小的进展,但是它确实能够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

  院士们的“小抄”

  86岁的闻玉梅、75岁的陈凯先、72岁的赵国屏、70岁的饶子和四位院士正好坐在研讨会桌子的中间位置。在发表完主旨报告后,饶子和院士就打开电脑记录大家的发言,其他院士们则在本子上记了详细的几页纸。

  会后,记者拍摄了陈凯先院士的部分“小抄”。作为研讨会主持人的他,在主持稿上写下了这样几段:协同、社区动员、口岸、老百姓的防护等。他记下的,正是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所说的三道关口:口岸措施逐渐升级、个人防护要坚持做好、医疗机构的“哨点”功能更好发挥。

  “上海又增加了180多个发热‘哨点’门诊,希望把我们的监测防控网织得密一点、灵敏一点,真正保护这个超大型的国际大都市,既能恢复常态化的工作生活学习,又能防控住新冠病毒,共同等到疫苗出来的那一天。”吴凡说。

  2个多月不分日夜的科研攻关,科学家们手中的“工具箱”正在逐渐丰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多种药物正在筛选并有部分取得阶段性结论,诊疗方案不断完善……

  在第一阶段的防控过程中,上海科研人员的奋斗给出了这样的答卷:密接者排摸彻底,截至目前上海没有发现一例感染来源不清楚的病人;上海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试剂盒和影像设备;本地患者出院率超过九成。

  正如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所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科技战线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精锐出战,以冲锋的姿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最短的时间里,集中力量展开科研攻关。

(责编:马晓波、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