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养殖废弃物收运处理体系提供绿色养殖样本

2020年04月07日07:24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上亿畜禽,这样实现“零排放”

饲料厂复工、物流畅通、消费增加,曾在疫情下经受挑战的养殖户,如今逐渐“缓过劲儿”。在养殖大县沛县,不少农户还收到好消息——县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在3月初重新运转,一度积压的鸡粪、鸭粪等,终于可以日产日清了。

手机叫单,粪污收运车上门来

3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龙固镇新建居村的广源畜禽专业合作社。养殖场里,6万只蛋鸡每天产蛋3万枚,不过也留下近10吨粪便。记者看到,储粪池边,一辆运粪车正把加过水的粪污吸入车载罐体内。

“我们都用手机下单,和‘滴滴打车’一样。”该合作社负责人吕其建点开“智能运输APP”演示,通过创建工单、输入预估量和发起任务等步骤,后台接单后,很快就会有人上门免费服务。

接单的马宝登,是沛县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的一名司机兼操作员。去年3月,该中心试运营后,他负责拉粪和卸料。“一天跑五六车,处理一单一般要一个多小时。”马宝登告诉记者,他们共有17台运粪车,服务8个镇区。像吕其建这样的“大客户”,他一天要服务两三次,尽力让粪便不出户、不过夜,实现对外“零排放”。

不过在疫情期间,由于收运体系中断,吕其建和不少养殖户看着粪污越积越多,只能干着急。“储粪池能存两个月左右,要是流到外面就麻烦了。天气热了,味道熏人。”吕其建没有担心太久,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问题被解决。

“对养殖业的污染源控制,是个大问题。” 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王进黉介绍,沛县有肉鸭6000万到8000万只,蛋鸡和肉鸡共约1亿只,再加上猪等各种畜禽的养殖,每天的粪便就有千余吨。目前,沛县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已将500多家规模养殖户纳入收运体系,占比约八成,日收运800吨左右,预计今年夏天达产后,可做到应收尽收。即使现在还没有纳入的养殖户,也要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不准乱排放。

“吃干榨尽”,养殖废弃物变成宝

作为沛县的重大项目,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由徐州国新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立。一车车动物粪便运回处理中心后,将通过资源化利用变成宝,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记者来到位于安国镇的处理中心,看到一个个5000立方米的一体化厌氧发酵罐排列有序,格外显眼。中心负责人杨洪伟笑言,他们不会“挑肥拣瘦”,而且还会“吃干榨尽”。“全县已有700多家饭店和我们签下餐厨废弃物的收运协议,城区所有的公共厕所和小区化粪池的粪便也会进行收集处理,还有食品加工企业最近也委托我们处置有机垃圾。”杨洪伟说。

“早些年,粪水就直接排河道里,有的地方河里的粪层都有二三十厘米厚。”徐州森磊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磊在沛县养鸭15年,说起这些,他有些不好意思。近些年,他从水池养鸭改成旱地养鸭,还加了污水处理设备,并对曾经污染的河道进行治理,改变了脏乱的养殖环境。如今,他家30万只种鸭每天在“运动场”产生的15吨粪便,全部由沛县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收运处理。

该中心资源利用部部长张浩有笔账,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年处理36万吨畜禽粪便、2万吨秸秆,1.8万吨餐厨垃圾、2.4万吨环卫粪便。届时,可日产沼气6万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沼气发电,按年运行800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为1580万千瓦时。另外三分之二的沼气,用于提纯生物天然气,每年可向燃气公司卖700万立方米。

种养协同,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其中明确,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

从去年以来,沛县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特别是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上进行探索,推动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逐步建立起“农业、城市有机废弃物-沼气-发电-有机肥-生态种植”循环经济产业链。

“骑着三轮车,一拨拨农民上门收粪已经过时了,不过生态种植和养殖的理念不会过时。”作为沛县养鸡协会会长,养鸡近30年的吕其建见证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在他看来,过去自发性的粪便收运方式,不仅处理不及时,而且不成体系,农民把粪污拉走后,往往要堆在田头进行发酵,容易形成二次污染,也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

如今,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和养殖,正成为发展趋势。沛县建立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正是为发展现代农业进行配套。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在未来满产后,每天还将产出约180吨沼渣,可以年产3.5万吨固态有机肥和复合肥、30万吨沼液,为种植户提供更多选择。(王 岩)

(责编:萧潇、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