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接连发现3颗新的小行星

2020年04月07日12:59  来源:交汇点新闻
 
原标题:紧盯“天外来客”,紫金山天文台接连发现3颗新的小行星

2月下旬以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已经发现3颗新的近地小行星!其中有两颗已与地球“擦肩而过”,还有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将于今年5月初飞掠地球。为何近期接连发现新的小行星?他们会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威胁”?对于这些“不速之客”,人类该怎么去应对?

接连发现三位“不速之客”

先认识一下这三位“天外来客”:2020 DM4,2月26日发现,直径近160米,预计今年5月初飞掠地球,届时离地球最近距离约为735万千米;2020 FD2,3月17日发现,直径约为26米,已于3月15日飞掠地球,当时离地球距离约为32.8万千米;2020 FL2,3月19日发现,直径约为20米,已于3月23日飞掠地球,当时离地球距离约为14.4万千米,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尺寸最小、与地球轨道距离最近的一颗小行星。

为何能在短短一个月内发现三颗新的小行星?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解释说,地球周围充斥着各种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小天体,但是由于观测条件和观测能力的限制,人类并不能完全发现它们。近期接连发现三颗小行星,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夜间观测条件和高效的数据处理手段。“它们只是无数个小行星的代表,发现这些‘不速之客’,监测它们,并进行预警,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潜在威胁分子”威力有多大

发现和监测小行星,是为了守卫地球。

赵海斌说,小行星的爆炸威力和质量、速度、密度等有关。一般来说,直径10米以下的小行星经过大气层时基本就被烧蚀了,部分小行星烧蚀后会有陨石落到地面。而有研究显示,小行星的直径每增加10倍,爆炸威力就会增加1000倍。“一般来说,直径140米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足以毁掉一个中等国家。”

在天文学上,直径大于等于140米且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即被称为“潜在威胁小行星”。近期发现的三颗小行星中,将于5月初飞掠地球的2020 DM4便是这样一个“危险分子”。

不过,地球的“哨兵”一直在盯着它呢!2月26日晚,位于江苏盱眙的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了正在接近地球的2020 DM4,科研人员随即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并立刻通知牵头组建的合作监测网内望远镜进行后随跟踪观测,最终汇总全球12个观测站点的数据,确定了2020 DM4的轨道,做好了迎接“不速之客”的准备。

“根据观测数据,2020 DM4直径接近160米,飞掠地球时最近距离约为735万千米。”赵海斌说,“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虽然有威胁,但毕竟是潜在的。我们会持续监测这颗小行星,不断修正观测,以提供更精确的轨道数据。”

必须在小行星“发现”地球前就找到它们

面对近地小行星的潜在威胁,我们该怎么去应对?

“小行星防御方法的研究全球已提上日程,但是在防御之前,发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赵海斌说,观测发现近地小行星之后,通过进一步监测并精确定轨,可以分析其轨道特性,评估撞击概率,预测陨落地球的时间、地点,然后基于对其材质结构等物理性质的研究,评估可能发生的碰撞事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安全的危害程度。“只有了解防御对象的特性,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前进行精确预警并采取防御措施。”

赵海斌说,近阶段,我国对于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能力急需提高,而建设口径更大的巡天望远镜才是当务之急。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监测小行星的手段还包括红外观测、雷达测量和空间探测等,这些也将是这一学科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观测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深,2018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紫金山天文台作为我国该领域的最重要力量,一直在致力于我国自主的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观测网建设。此次2020 DM4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已经在运行的一个小型监测预警网,通过“东部望远镜先行发现,西部望远镜后随认证”的综合观测模式实现。(蔡姝雯)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