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治理 南京守好“第一站”

2020年05月21日06:55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南京:守好长江入苏“第一站”

南京,长江入苏“第一站”,长江岸线占全省近1/4。长江大保护,南京责无旁贷。

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清退岸线40多公里,南京以过硬担当,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将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并利用多项跨界前沿技术,构建水、岸、气统筹治理,天、空、地一体管控的长江大保护系统工程。

“长江大保护‘阶段特征怎么看’‘突出难题怎么办’‘纵深推进怎么干’,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现实课题。”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今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第五个年头,南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长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高质量发展典范,奋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南京力量。

入江河道“由黑转清”

“家门口的臭水沟变成了风景线。”5月18日傍晚,家住鼓楼区安乐村的邓女士沿金川河散步时感慨。过去,安乐村小区污水直排进河,河道臭不可闻,垃圾随处可见。如今,金川河整治一新,再现一泓碧波。

蝶变的不只是金川河。北十里长沟东支由过去的黑臭河道变身城市景观带,整治后的北十里长沟西支融入燕子矶滨江风光带,外秦淮河基本实现长治久清……水网密布的南京,28条河道直通长江。曾经,黑水汩汩汇入大江是城市顽疾,如今一条条河道已实现“黑转清”。

作为特大城市,南京人口密集,环境容量极其有限。2018年以前,7条省控入江支流中的4条水质较差,金川河(宝塔桥)、外秦淮河(三汊河口)、北十里长沟东支(红山桥)、城南河(龙王庙)断面的水质均为劣Ⅴ类。

“入江河道水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南京对长江水质‘加分’还是‘减分’。”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介绍,南京将入江支流整治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2018年6月起,南京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Ⅴ类入江支流,其中治理难度最大的金川河,由市委书记认领。截至目前,南京市主要领导先后就水环境开展近80次专项调研。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南京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南京水环境提升推进办公室竺兴宏说,以金川河为例,整治过程中,流域内1178个排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同时通过清淤疏浚、排口改造、生态修复、引流补水等综合措施,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金川河流域15条河道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去年,金川河入江口宝塔桥断面实现全年达标。

一河清水入江来。2018年,南京7条省控入江支流全部达省高质量发展目标,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考核综合评分全省第一;2019年,省控入江支流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劣Ⅴ类;今年1月-3月,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实现显著提升,其中5条水质为Ⅲ类,秦淮新河水质达到Ⅱ类。今年,南京要求7条省控入江支流和22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全市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继续将抓源头整治放在突出位置。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长江

清水潺潺流过假山跃入池塘,金鱼成群结队从荷叶中穿过……谁能想象,眼前这塘任鱼儿嬉戏的清水,竟然是原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企业博瑞德环境集团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废水,池塘即是该厂的尾水生物指示池。

破解“重化围江”,南京大力推动原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变革转型,打造化工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18年3月,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获批设立,范围为原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发展区域。产业规模已达世界前列的老化工园区奋力“变身”,向“绿”而行。两年过去了,这片能养鱼的潺潺清水,正是一个传统化工园区快步走向绿色园区的生动注脚。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拥有上百家规上工业企业,世界500强和化工50强企业约占25%。南京构建新材料科技园“绿色防护网”。建立废气特征因子指纹库,让104家企业的364个排气筒有了自己的“指纹”,实现对废气污染物排放的跟踪和溯源;对58家企业332个重大危险源,设置了1823个在线报警点和380路视频监控;建设的环境数据“百宝箱”率先实现企业在线监测全覆盖,在全国众多园区复制推广;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物流”系统,实现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的一体化管理。

“利剑”直击入江河道管口,14道拦坝确保任何情况下,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长江。去年底公布的全国首批6家绿色化工园区名单中,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位列其中。

“新材料科技园所有入园项目环评率、能评率、安评率均为100%,企业污染物落实达标排放。”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卞钟武说,园区还创新推行企业绿色评价办法,充分利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果,倒逼安全环保不达标、工艺落后的企业关停退出。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近两年,南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累计关闭化工企业50家、码头37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两钢两化”转移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产岸线变生活生态岸线

“20年前,我经常用扁担从江滩上挑工业氨水回家种菜,一路脏乱差,相比现在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今年“五一”假期第一天,南京江宁滨江公园整治完工,72岁的附近居民汤成秀带着一家人来游玩。记忆中的滨江建材厂、陈塘造船厂、二江船舶修造厂等,现在成了绿色生态带,一路美景让她心旷神怡。

沿江而下,从江宁段进入雨花台区段,三山矶生态景观工程一期正在施工,昔日码头林立、“散乱污”企业遍布的岸线,如今已是水清岸绿的郊野公园。再往北,秦淮新河入江口处,雨花经济开发区的绿化施工队也已入场,正在建设中的江豚公园将把建邺区鱼嘴湿地公园、三桥湿地公园连接成片,预计今年下半年竣工开放。

纵观长江南京段,新济洲、江心洲、八卦洲、龙袍等一批湿地公园串点成线,犹如翡翠项链;275公里岸线上,浦口“十里造船带”变“生态秀带”,幕燕地区整体转型为生态生活岸线,燕子矶老工业基地“砸笼换绿”变新城,随处可见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动人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将长江岸线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拆除码头、企业、棚户等各类无序占用岸线设施,已清退生产岸线43.5公里。去年,南京沿江绿化造林达6200亩,完成各类湿地修复3300多亩,今年绿化面积有增无减,将基本建成沿江连贯的绿化生态带。

保护长江,除了行政、市场、法治等手段,南京还用上了高科技手段——长江“生态眼”环境立体感知监控平台。这个正在完善中的管理平台,被南京视为推动长江大保护的重大科技基础性工程。它可以通过遥感卫星“千里高空看长江”、亿级像素相机“千米之外看江豚”、全天候监测长江南京段危化品船只和防控船舶污染,实现实时感知、数据汇集、智能分析、跟踪预警等功能。最终目的是构建“智慧大脑”,做到水、岸、气统筹治理,天、空、地一体管控,形成从问题发现预警,到现场处置反馈的完整闭环。

如此全方位治理下,未来的南京滨江风光更值得期待。5月11日,南京市召开的长江大保护工作推进会上公布,按照《南京魅力滨江2035(征求意见稿)》,将在八卦洲长江大桥到大胜关长江大桥之间35公里范围内的滨江核心段,打造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下关滨江商务区、上元门、幕燕风貌区、江北新区定山、绿水湾等9处“城市客厅”。长江将成为南京未来新的城市发展主轴,滨江地区将成为南京“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李 凯 鹿 琳 许雯斐)

(责编:萧潇、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