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之下,未来技术学院怎么建?

2020年05月30日19:53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产业变革之下,未来技术学院怎么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将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整体实力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供优质资源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抓手,以改进体制机制为保障,重点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

那么,为何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与目前的技术学院将会有何不同?该如何打破传统按照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以及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5月28日,记者走访了国内相关高校领导与专家。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举足轻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勇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面向未来,大胆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在多年从事教学课程改革研究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文斌博士看来,中国已逐渐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如载人航天、高铁、5G技术等已领先全球。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立足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必将在未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可以说,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仍难以满足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

有专家认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主要面向“双一流”和“双高”高校,与国家“强基计划”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对于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科门类进行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传统的教师是‘教书匠’,教科书里怎么写,课就怎么讲。”刘文斌说,未来学院的创立,必将打破传统按照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形成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未来技术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探索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用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的话来说,“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的应用需求极大增长,众多行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试验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就需要有适应数字经济的大量高技能创新人才来实现。”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在《建设指南》中也明确提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面向未来、坚持交叉融合、坚持科教结合、坚持学生中心、坚持开放创新,着力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

产学融合、“协同育人”至关重要

 

 

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已拥有近5000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是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加快工科人才培养,加快新兴工科专业建设,这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新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走访中,一些高校领导认为,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转型中面对的一场“大考”。因此,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在高校体制机制、凝练未来技术特色、教学组织形式、高水平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持续改进与突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江苏理工学院校长朱林生说,高等教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要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产业,加快发展一批新兴的工科专业,加快建立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加快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和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跨界整合能力,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和自主发展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新颖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创新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工程创新人才。

有专家认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就是高等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来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而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改革的关键。

“对于这类前沿复合的型人才的培养,国内已有南方科技大学先行先试,后有阿里巴巴的达摩院紧随其后。”周勇说,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将会有更多地以未来革命性技术为专业背景进行专业设置,以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高校。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余磊 张羽程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责编:耿志超、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