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們‘女神節’快樂!”8日上午,在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承建的南京地鐵七號線2標五工區項目現場,來自建鄴區建設局的工作人員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束鮮花、一張卡片、口罩、酒精噴霧、水果……項目黨支部書記晏嘯天說,春節假期后,從准備到正式復工,建鄴區建設局給予了他們很多幫助,政企聯動為項目復工提供了堅實保障。“其中很多工作人員都是女性,不分節假日幾乎每天都來項目,非常辛苦,我們就想為她們表達一份心意。”
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江蘇也迅速轉入“硬核”復工復產模式。其中,建設項目復工是塊“硬骨頭”,面臨外來人口多、工期壓力大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作為南京的“城市客廳”,建鄴區建筑工地數量和規模居全市前列,城建任務重。據統計,全區在建工地188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24個。為了幫助轄區內各項目及時復工,建鄴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第一時間成立了建筑工地組。與傳統印象中,建設領域多以男性為主,但在這個建筑工地組中,將近半數都是女性,撐起了“半邊天”。
丁玉君和同事們正在項目現場走訪 朱磊攝
從臘月廿九開始,丁玉君就提前開始了工作模式。作為建筑工地組副組長、建鄴區建設局副局長,她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城建工作,白天跑工地、晚上組織召開協調會,有時夜裡還要帶隊就安全生產等進行突擊檢查。“媽媽,你怎麼還不回來啊?”“還要等一會兒。”“都九點了還不回來?”“還有個疫情防控專題會馬上要開,你們先睡吧,不要等我。”……這樣的對話經常在晚上八九點的辦公室裡上演。周末時,她常和同事們說:“大家要勞逸結合,安排輪休。”但一個多月來,她自己沒有休息過一天,“疫情不結束,我就不休息!”
項目方為她們送上了節日問候 叢慧欣攝
與男性相比,女性在工作中往往還面臨來自家庭的壓力。建鄴區建設局城建科科長杜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小的才五歲。春節前夕,她的父母從陝西來南京過春節,結果因為趕上疫情一時無法回陝西。老兩口身體不好,加上還有兩個孩子要照顧,而杜鵑和丈夫早早便回到了工作崗位,家裡一時“亂成一鍋粥”。
杜鵑常年從事城建計劃編制工作,跟各種表格數據打交道,被同事們稱為建筑工地組的“數據庫”。每天晚上六點,按理說該是下班的時候,但對她而言,卻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全區188個工地今日返寧人數,紅、橙、綠地區人員情況,隔離賓館人數,核酸檢測情況,省、市、區重點項目復工達產情況……全天各檢查組上報的各種數據都需要她進行匯總分析。“忙起來真的顧不上家裡,太難了……還好有家人們在背后支持我!”
金朝艷正在集中隔離點忙碌著 朱磊攝
為了幫助各項目盡快復工,建鄴區建設局專門協調4家“愛心賓館”,為重點地區返寧人員提供集中隔離觀察。金朝艷便是這個隔離觀察點的“守門人”。接到領導電話征詢她的意見,她想到沒想,回答干脆果斷:“什麼時間到崗,安排我做什麼?我執行。”到崗后,她又主動請纓,沖在了第一線,每天為觀察人員量體溫、發放核算檢測結果、接收CT報告等。有的農民工並不理解集中隔離觀察的意義,抵觸情緒大,金朝艷便發揮女性優勢,耐心勸導,解釋政策。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她在賓館的辦公室是7111室,“有什麼事,找到7111,就安心了。”
第一醫院項目、揚子江二標項目、中鐵十五局項目、福利院項目……這是姚曉梅微信上的最近聯系人。姚曉梅是建鄴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也是疫情期間抽調到建筑工地組的81名機關干部之一。如今,跑工地成了她每天工作的常態。作為防疫工作四組的成員,她主要負責聯系各工地指導做好防疫情況並進行督查。各單位人員申報統計,核對人員行動軌跡、身份証以及“寧歸來“二維碼是否與名單相符﹔現場走訪了解各項目需求,指導做好防疫工作﹔協助做好核酸檢測人員申報,入住隔離酒店人員申報……為了保証不漏掉每個項目單位的信息,她在微信上把各項目微信群全部置頂。“謝謝姚姐!”她說,這四個字便是對她最好的鼓勵。
“巾幗戰‘疫’,別樣‘三八’﹔相約春天,共筑芳華!”一張張賀卡代表了項目方最誠摯的祝福。“這四十天來,我們為各項目進行服務,和他們一起做好工地防疫工作,目前全區已有超過10000名建筑工人返崗。在今天這個特殊的節日收到來自項目方的祝福,也是對我們最好的肯定。我們對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勝利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建鄴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