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網格化 徐州沛縣秸稈禁燒用上防疫經驗

2020年06月13日06:4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秸稈禁燒,用上防疫經驗

  6月9日晚,沛縣,天氣預報的一場夏雨如“約”而至。當天下午,漢興街道1.7萬畝麥田整體完成搶收,比計劃時間提前了3天,沒有出現秸稈著火點。10日,漢興街道組織委員張文然向記者說起這件事,很是感慨:“經歷過今年的防疫,基層干部的治理水平明顯提升,百姓對干部的信任感更強了。在秸稈禁燒上,‘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防疫經驗發揮出重要作用。”

  張文然帶記者來到漢興街道侯樓社區,這裡有1700畝麥田,是當地的農業重地。不過,侯樓社區的干部隻有4個人,秸稈禁燒的壓力很大。今年,社區為夏收投入“重兵”,上了8台收割機和2台還田機,比之前翻了一倍,還新修了4公裡生產道路,既搶回了時間,又把絕大部分的秸稈翻到了地裡。

  “秸稈在以前當柴火用,老百姓舍不得扔,房前屋后一堆,佔地方不說,一旦失火不得了。”3年前上任的侯樓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訓鋒告訴記者,過去對秸稈禁燒大家不理解,近兩年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和大力宣傳,村民們的觀念有了很大轉變,主動配合村裡的工作,亂堆的草垛再也看不到了。

  在記者面前,一台耙地和施肥一體機轟隆隆地穿梭在成片的金色麥田裡。有的地塊已經上水,農民正在插秧,不時有白鷺和野鳥,從地中驚起,騰地飛向天空。

  這樣的和諧場景,來之不易。早些年,當地干部在麥收現場來回奔波,往往“看不過來”。有的老鄉甚至搞起“惡作劇”,趁人不注意故意點火。結果干部們跑過去,剛處理完,另外一頭又被點著了。雖然都及時處理了,但也提醒各位干部要做好群眾工作。

  如今,老百姓不僅不再燒秸稈,而且還成了秸稈禁燒宣傳員和防火員。防疫中群防群控的理念,在今年秸稈禁燒工作中被“活學活用”。“我們當時發展了20多個百姓志願者,現在有16人又加入志願防火隊。”李訓鋒說。

  干群一心,可不是擺擺樣子。侯樓社區計生專干李楠笑言,他們借鑒網格化工作經驗,把職責分得清清楚楚。“全部地塊分成4大區域,4個干部每人包個片區,每個片區1名干部和幾位志願者分頭包干。”李楠說,這樣層層分解“自責任田”,可以避免“顧此失彼”,干部和志願者在微信群隨時互通情況。

  不僅麥田進網格,當地的網格化治理體系也在“助攻”。李楠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社區的兼職網格員,今年4月,漢興街道用上“社會治理網格通”APP,網格員可以通過手機把安全隱患等信息上傳系統。該街道網格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曹昆倫介紹,他們在疫情時使用專門的軟件協助防疫,效果不錯,所以加快了信息化的應用,這次麥收時就派上了用場。

  “我們在終端可以看到各類上報信息,還有地圖定位。你看這個地塊就在路邊堆放了秸稈,如果網格員不選擇‘自處理’,我們就及時安排有關部門解決。”漢興街道網格坐席員郝大用給記者演示,上面的信息配有文字、圖片,一目了然。

  還有更多的“眼睛”,注視著一片片的麥田。記者了解到,沛縣在幾年前實施“藍天衛士”工程,在20米高的移動鐵塔上安裝了183個高清攝像頭,可以覆蓋全縣九成的農田。“今年升級了軟件,360度無死角,清晰度更高,就像‘千裡眼’,連路上的汽車車牌號都能看清。”沛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安華告訴記者,他們在后台大屏上一旦發現火點,馬上通知,為秸稈禁燒工作進一步保駕護航。

  “手段再先進,方法再多樣,關鍵還要靠干部帶頭干。”麥收期間,侯樓社區會計李想一直“長”在地裡,一干就到大半夜。80后李想一臉黝黑,最近一段時間,他和不少干部一樣,每天的計步器都有一兩萬步。採訪時,不時有路過的村民和他打招呼,有的還聊起村裡的工作。“服務百姓要更多走到百姓中,面對面交流不能少啊。”李想說著,又向地裡走去,新一季的耕種已經開始了。(王 岩)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