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江蘇篇

儀征:產業繪就綠文章 民生提質更火紅

張玉峰

2020年09月23日12:44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圖為儀征沿江就地安置的農民集中居住小區紅旗花苑 張玉峰攝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1983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蘇州,蘇州之行印証了小康社會建設的現實可行性﹔2014年末,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明確提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殷切期望,“強富美高”已成為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孜孜追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小康到全面小康,江蘇持續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為此,本網從村居、街鎮、縣區以至設區市等不同層面選取報道對象,推出“小康之路”系列融媒體報道。

十年光景,為生態留白的儀征“后山區”模樣大變,一抹綠色生發出勃勃新機。農民謝正海一家不出村,便在生態度假區就近擇業,一年收入穩定達到10萬元,小康生活有滋有味。

以“后山區”為代表的縣域北部發展文旅,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成為“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值得期待的是,明年4月份,這裡棗林灣生態園區即將迎來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未來,這處佔地數千畝的文旅高地可望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

儀征南部的沿江岸畔,近年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也經歷了一番調整:拆除船廠,江岸復綠,高新產業紛紛落戶,發展動能調綠調優。如今,儀征南北呼應同頻共振,在小康之路上共掘“綠金”,筑牢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沿江再造引來高新產業

紅旗村,緊鄰長江,原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村落。

從沿江公路驅車轉至江城路,剛入路口,便望見一排排高聳的樓房和熱鬧的街市,乍一看像是到了城裡。

“咱這可不就是城裡?”紅旗村紅旗花苑小區72歲的居民龔章源說,這裡環境優美、道路寬敞,不僅配套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有農貿市場、超市、醫院。他幾乎每天都在景觀步道鍛煉身體,村裡還組織了六支文化隊伍,大伙現在的生活多姿多彩。

紅旗花苑是儀征經濟開發區失地農民集中居住小區。10年前,儀征當地根據沿江園區發展規劃將多個鄉村的土地征用,村民們在2014年陸續搬進了這江邊的電梯房。“連同本村的1200多戶,周邊村民也都安置在這裡,紅旗花苑一共住有5700多戶人家。”在紅旗村黨支部書記倪炳東看來,除了應有的失地生活保障,如何讓群眾在小康路上走得更有奔頭,關鍵還得靠產業提升,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帶增收。

破題,從沿江環境整治著手。

“江岸線有14家船廠,光紅旗村就有9家。”龔章源說,過去雖然住在長江邊,但又覺得離江很“遠”,因為船廠擋住了村民的視線,對周邊空氣也有污染。

實現綠色發展必須直擊痛點。這些年,儀征當地陸續對長江岸線進行清理整治。去年6月30日,隨著最后一條集裝箱船下水,儀征市十二圩船業有限公司正式關停。它的拆除意味著460米長江岸線、200畝江灘重獲生機。截至目前,當地整治完成騰讓岸線約3300米,江灘地約1500畝。

“我們對江岸進行了復綠,未來還將進一步作景觀打造,讓村民重新找回擁抱長江的感覺。”儀征經濟開發區經發局副局長劉奇峰說,環境改善后也吸引了更多外出務工的村民返鄉,園區現有工業企業近300家,其中村民就地就業的超過7000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能掙到四五萬元的收入。

“在家門口致富奔小康,幸福感更強!”36歲的趙素林說,小時候母親在家務農,父親要外出打工養家。如今,家鄉環境好了,工廠也多了,離家不遠就能和父親找到收入穩定的工作,下一步他還打算和朋友一起創業。

村民小康之路越走越寬,當地產業項目得益於綜合環境的改善,含綠量和含金量也一樣得到提升。

5月29日,沿江而建的儀征大數據產業園內:中國移動江蘇公司與儀征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一個總投資100億元的超大型數據中心落戶園區。短短兩年時間,這塊規劃約2平方公裡的大數據產業園已集聚了騰訊雲計算數據中心、中星北斗衛星遙感產業園等一批有體量的綠色產業項目。“這些大數據產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有望在‘十四五’末實現年開票銷售300億元以上,也能給當地帶來更多就業崗位。”劉奇峰說。

點綠成金,托起了儀征沿江發展潛力的綠色經濟版圖。

圖為謝正海在當地葡萄園務工,他一人的年收入達到6萬元。 張玉峰攝

生態留白孕育文旅高地

從長江邊向北30公裡,是被稱作儀征“后山區”的丘陵地帶。這裡從不缺乏綠色,卻曾經發展滯后。

“從前介紹對象,一聽小伙子是咱們這的,說媒的就面露難色。”月塘鎮四庄村老支書陳修章在村裡工作了30年,他說,這裡經濟發展不比儀征沿江區域,在外人看來就是窮山僻壤,但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陳修章所說的財富,正是那一抹綠色。而這,與儀征堅守生態留白密不可分。

早在2007年,儀征就劃定了一個生態板塊,主要包括棗林灣生態園和月塘鎮,總面積216平方公裡,佔到了儀征面積的1/4。10多年間,這片“留白區”未新辦一家工業企業,經過逐年精心打造,一座“生態之城”躍然呈現。

“現在游1路公交車從儀征城區直達村委會,村內道路全部鋪的是柏油路,今非昔比嘍!”陳修章說,他們村還在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變化大著哩。

這種變化,既有交通,也有村貌。從揚州市區主干道文昌路直線向西,在S353省道驅車行駛20分鐘,當看到村落中拔起的高樓時,便是四庄村裡的江揚天樂湖休閑養生度假區了。

10年前,看中當地生態資源的投資人來此發展,不僅建起了康養住宅、歡樂谷,還做起了生態旅游和有機農業,帶動了周邊四五百人就業。

“以前靠打零工,一年也就1萬多元收入。”56歲的謝正海家住四庄村姚庄組,他如今在度假區種植有機葡萄,一年能掙到6萬元,他的女兒也跟著一起招聘進了度假區,一家人不出村年收入就能達到10萬元。

10年前,四庄村的集體收入也隻有10萬元,如今已突破百萬。四庄村支書賀子駿說,憑借著特色田園鄉村的名號,在政府主導下,村裡還成立了農業旅游公司,致力通過打造田庄、農庄、茶庄和花庄,讓村裡768戶想就業的村民都能有事做、有錢賺。

同處“后山區”的山北村民盧業忠也有深切體會。作為低收入農戶,原先住在危房的盧業忠一家搬進了鎮裡的農民居住區,他還和152名村民一道被村勞務公司派遣到當地企業務工。有了工作,盧業忠的收入也比務農增加了兩三萬元,村集體也受益公司勞務業務增收20萬元。

村民不愁就業,鄉村穩步發展,快速崛起的儀征“后山區”不再有綠無金。“家鄉發展好了,我們可選擇的機會多了,日子也就越過越紅火。”謝正海說,等明年世園會開幕,他要帶上一家人好好去參觀一番。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