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鍛造永動力 領跑新賽程

2021年04月05日07:4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海安:鍛造永動力 領跑新賽程

本報記者 陳明 徐超 俞聖彤

3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2020年度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大會,海安再次榮登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金榜。此前不久,南通市2020年度綜合考核揭榜,海安創造了連續9年奪魁的新紀錄。

缺江少海、相對遠離上海的海安,一次次走上省、市高質量發展最高領獎台,靠什麼?“主要靠科技創新!”海安市委書記於立忠說,跑贏現代化建設新賽程,既要起跑爆發力,更要長跑永動力,海安將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激發“第一動能”,全力打造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地區,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

10億元“學費”,

換來500多億元應稅銷售

人勤春早,剛剛過去的一季度,海安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高開高走:外資到賬4500萬美元,增長超100%﹔完成產學研合作項目20個,規上企業開票銷售完成165億元,同比增長65%……

像海安開發區一樣,海安多個板塊均喜獲開門紅,推動全市多項經濟指標領跑南通。但記者翻看南通近年重特大項目清單,海安的百億級項目數並不如沿海兄弟縣(市、區)。缺少“巨無霸”支撐,海安領先動力從何而來?

探訪鐵錨玻璃,或許能夠找到答案。“企業的前身是一家瀕臨倒閉的校辦作坊,如今已佔據全球高鐵側窗玻璃80%的市場份額。”董事長吳賁華感慨,企業脫胎換骨得益於堅持不懈的創新。這些年,鐵錨堅持每年將不低於銷售收入的8%投入研發,先后與中科院廣州能源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集中力量攻堅飛機玻璃等“高精尖”產品。“什麼地方都可以省錢,唯獨創新的錢不能省。”吳賁華透露,去年鐵錨玻璃支付的最大一筆產學研合作“學費”近億元,“回報”是企業銷售收入逆勢增長21.8%。

“這樣的‘學費’交得值!”海安市科技局副局長任鎮介紹,該市規模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產學研合作覆蓋率均超95%,全市淨增工業應稅銷售的60%來自產學研合作項目。“近5年,海安企業用於產學研合作的‘學費’近10億元,換來了500多億元的工業應稅銷售。”

不僅如此,校企聯姻在海安孕育出5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位居全國縣級城市第一﹔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也達24家。創新動能遍地涌流,推動海安工業應稅銷售2019年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億元,至今保持領跑。

不被看好的“親事”,

吸引千余院士專家接踵而來

行走海安,冷不丁與你謀面碰肩的,可能就是知名院士、教授。去年底,第七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如期舉行,吸引中科院59家院所近200名院士、專家來到這座蘇中縣城,競相與當地企業“相親”。

幾年前,“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還是門不被看好的“親事”。地處裡下河地區的海安,人口不足百萬,缺少大院大所,是塊地理窪地,也是人才窪地。“缺少創新資源,可以‘借’!”海安市市長譚真介紹,企業渴望技術,科研機構也有成果轉化需求。找准結合點,2014年海安聯姻“最強大腦”,大膽舉辦“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吸引100多名院士、專家同時走進裡下河縣城,引發轟動。

“一個縣城和中科院聯姻,熱鬧過后,能有什麼實際成果?”轟動之中,有人疑慮。海安則在大力引入優質資源的同時,改革體制機制,厚植創新沃土:在全國首創“機關部門服務企業科技行”,讓64個市級機關的700多名副科職以上干部與企業結對,領著企業搞創新﹔將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的23項檢測指標和34項自我加壓指標分解到部門和區鎮,引導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以產業聚智引才,海安“磁場”越來越強。“我是被海安市委組織部硬‘挖’來的。”懷揣57項授權專利,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鄒軍到海安創業,2000平方米廠房免費使用,各類資助達250萬元,“智能LED驅動電源項目”當年建設、當年量產。“十三五”期間,海安累計引進國家級人才59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812人,人才綜合競爭力躍居全省第五、長江以北第一。

不被看好的“親事”,結出碩果累累。“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7年不斷線,先后有超千人次院士、專家走進海安,80多個中科院項目落地,解決技術難題400多個。伴隨院士、專家頻繁走動的腳步,該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井噴式增長,目前已達374家,躍居南通第一,比“十二五”末翻了3番。

歸零起跑,

向再創新要持久動能

起跑“十四五”,海安錨定科技創新,一腳油門踩到底。

3月8日,該市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構建“1+13+1”科創體系,即出台《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科技強市的意見》1個總綱文件,構建全面創新管理體制等13項工作機制,以及推出1項配套政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規格組建科創委。海安明確,在市級層面組建科技領域的高規格議事協調機構——科技創新委員會,書記、市長挂帥,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

“站在現代化建設新起跑線上,各地都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海安必須以歸零心態再出發。”於立忠說,抓科技創新,根本目的是要將創新基因植入企業、讓創新血液流入產業,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今后海安新引進項目中,高新技術項目比重將不低於80%。

激勵政策也將全面升級。近5年,海安市財政共撥付科技政策獎勵資金近1.5億元,撬動企業技改投入近130億元。今年,該市推出設立2000萬元“科創貸”風險補償資金、對科創板上市企業給予600萬元補助等一系列針對性政策,預計財政獎勵資金將增長超六成。

這讓廣大企業家心潮澎湃。年產值曾經隻有幾百萬元的中國天楹,依靠創新拿下全行業最多的國內外授權專利,成長為銷售收入超200億元的領軍企業。科技創新大會上,董事長嚴聖軍豪情滿懷,“我們將促進以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離子體、新型能源為代表的高端產業技術與固廢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環保產業向智能化、創新化和數字化方向邁進。”

政企同心同向,海安明確目標:力爭通過3-5年努力,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人才結構實現重要突破,全市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科技強市、人才強市。

(責編:張妍、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