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防疫经验 南京鼓楼探路老旧小区长效管理

2020年05月22日07:29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没有物管,小区也能管好

无物管小区是城市治理“老大难”。这类小区建筑老旧,配套落后,人员构成复杂,长期缺乏专业人员的有效管理。

南京市鼓楼区有老旧小区765个,大多没有物业。疫情期间,不少小区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如何将“战时”举措变成常态化机制,无物管小区能否迎来治理春天,南京市鼓楼区先行探路。

人脸识别,

守好安全第一关

“这个大门一装,我们放心多了。”5月15日上午,家住老菜市13-21号的居民马继星一看到记者就说。

没有专职保安,居民进出的第一道门谁来守?这是许多无物管小区面临的首要问题。老菜市片区地处闹市,菜场、超市、大小饭馆集聚,8栋居民楼全部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且是敞开式院落。“什么人都能随意进出,车也开进来乱停乱放,占了消防通道不说,连骑电动车都要小心通过。”马继星在这里住了13年,对以前这里的环境有些抱怨。

疫情最严峻时期,老菜市片区全部用围挡封住,只保留一个出口,并设岗把守,人员流动得到控制。

封闭管理有了效果,于是片区所属的宁海路街道和山西路社区从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为这里各个居住区装上大门。其中,5-11号居住区配备自动识别车牌的道闸和刷卡门禁,车辆和人员信息全部统计录入后台,识别比对成功才能进出。

在中央门街道新门口18号小区,行人走到大门口无需抬头,无感人脸识别仪器能快速比对信息。“3月8日小区启动人脸信息采集,居民们都很积极,4个半天就采集了92%。”新门口社区党委书记王卫平说。此外,17名单元楼长轮流排班,配合智能门禁自治管理,目前,新门口18号已实现“技防+人防”的常态化管理。

智慧管理,

老人久不出门自动报警

轻点鼠标,业主刷卡开了几次门、访客电话开了几次门,都有数据显示;独居老人上一次开门是什么时候,也都能随时掌握。在中央门街道黑龙江28号小区,一个诞生于疫情期间的“亲邻云智慧社区”系统,让志愿者“喘了口气”,也让社工心里对邻里安全“有了数”。

小区共有两个单元楼,104户居民。疫情期间,由居民、共建单位众筹建设了智能门禁,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动态化追踪和常态化管理功能。系统根据刷卡记录筛选出长期不在南京的居民,待其首次回宁刷卡时,提示卡口值班人员重点检查。3月6日启用该系统后,卡口值班人员从3人缩减到1人。

疫情形势持续向好,这个“电子管家”如何继续大显身手?结合小区的常态化管理需要,出租户和独居老人被纳入新的重点管理范围。前者的门禁权限按租赁时长设定,合同一到期,权限立刻关闭,续约后才能重新开通。后者的个人信息同样被专项管理,当系统监测到老人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刷卡记录时,会自动将报警信息推送给家庭紧急联系人和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上门查看老人是否安全。

技术人员窦如鑫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已覆盖街道80个无物管小区、院落、单元,涉及1.7万多户居民。

中央门办事处主任马蓉表示,抓住疫情管控契机,提前谋划无物管小区长效管理,既是防控常态化的需要,更是为民办实事、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

自治共享,

居民一眼扫出生人

记者在小市街道华洋小区的居民楼下看到,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等排成一排,摆放整齐,走近一看却发现“端倪”:白色停车线虽画得笔直,但线条两侧凹凸不平,明显手法粗糙。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停车线都是居民自己画的。

华洋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原先住户里大多是华洋电气职工家属,后来部分职工将房子出租,租户渐渐多了起来。居民希望小区能有人管,但找来找去没有一家物业公司愿意接。“总共就两栋居民楼,20多辆车,收上来的费用回不了本,谁想来?”河路道社区党委书记王琴说。

物业公司不愿接,居民决定自己管。2018年,6名热心居民成立小区自管委员会。62岁的赵永巧是委员会成员,她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消息弹出,“明天打扫院子,谁去?”“路边的花坛该收拾了,有空的报个名。”号召一发出,总有人回应“接单”。行走在小区里,路面整洁一新,墙画生动有趣。

66岁的困难户刘正喜,是小区自治志愿者队伍的一员,负责值守大门、看管车辆。他和院子里的住户都熟悉,从外面进来的是不是生人,一眼就能看出。疫情期间,“熟人治理”发挥了重大作用。

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自管会商议,每月从收上来的停车费里拿出2000元补贴给他,这样既解决了小区的门卫值守问题,又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一举两得。

今年5月,该街道出台《小市地区老旧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规范化运作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了委员会章程、选举办法、自治公约、管理办法等,在辖区内的无物管老旧小区推广实施。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呼唤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鼓楼区一位社区书记深有体会:“经此一‘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把疫情‘逼’出来的好习惯延续下来,营造氛围,建立机制,激发市民的主体意识,无论管理哪类小区,这都是最硬核力量。” (董 翔)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