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2018年底,中共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命名表彰第十三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古楚街道王梨园社区榜上有名,去年底,该社区又被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江苏省文明社区’,也被宿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五好村居’。这个社区的辖区是金桂花园安置小区,他们靠什么获此殊荣?”日前,古楚街道组宣干部仝西旺致电热线电话反映,在安置小区的管理上,王梨园社区探索出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空间迅速扩张,大量农用或集体土地被征用,形成了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住进了城市安置小区,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上的难题。如何有效进行文明引导,让农民真正适应城市生活,是不少管理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小区一角
金桂花园是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规模最大的安置小区,从2004年开始,分为8期,到2012年建设完成,共入住2048户,常住人口1.1万人。“我家是早期搬进这个小区居住的拆迁安置户,刚入住时,小区没有院墙,没有大门,除了楼房,公共空间简直就是‘黄土露天’,居住环境很差,所以我们夫妇就到外地务工。现在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看着安置房逐渐变成了‘花园房’,我们就回来居住了,就近上班。”业主康连喜说,金桂花园有了“颜面”,才能留住人。
说起金桂花园的“嬗变”,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广征坦言,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是安置小区管理上台阶的有效路径。
抓“硬件”舍得花本钱。据了解,金桂花园小区建成后,陆续有王梨园、前庵、赵庄3个居委会居民全部入住,徐圩、朱圩、罗土塘居委会部分居民入住。由于建设之初基础设施差,2013年、2017年,社区在上级的帮助下,对小区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先后投入800余万元,铺设柏油路6400平方米,增添绿化面积3万多平方米,改造横穿小区发臭的洋大河700米,使之成了景观河,增设消防设施,开辟停车位,建设晾晒区,铺设雨污水管道2200米,有效地解决了小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小区院墙、大门都是后建的,以前,小区四处无遮拦,外人随意出入,小区里每天都会有叫卖声,有了院墙和大门,情况发生了改变。社区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又投资160万元建成了临时疏导点。”采访中,居民徐守芝说,以前,业主一家看一家毁绿种菜,整个小区内约有24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被毁,成了私家小菜园,有的业主甚至在楼下建起了小型大棚,常年种菜。后来社区联合城管开展执法进小区活动,渐渐遏制住了毁绿种菜现象。
抓“软件”投入真情。由于业主们住惯了往日的瓦房,入住后“随心所欲”现象随处可见,乱堆乱放、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一直是难以根治的“顽疾”。以前,多数单元门的两侧均有大面积的杂物横堆乱放;几年前,小区居民私自打井,散养鸡鸭鹅比比皆是。如何改变业主们的生活习惯?王广征说,这不是花钱就可以做到的,只有真情投入,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逐渐改变业主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社区风气。
“一些居组是整体搬迁进来的,往往同一个庄子上的邻居会选择同一幢楼居住。前些年,有的业主会说,这幢楼是赵庄,那幢楼是臧庄,这种叫法,就是自我孤立的一种表现。小区是大家庭,必须把居民的心融在一起。”王广征说,这些年来,他们通过成立心桥志愿服务队,在居民间搭建了“连心桥”。心桥志愿服务队成员33人,由党员、群众、辖区民警、律师等自愿组成,致力于帮助居民学习法律法规,宣传宣讲政策理论,培育主流价值观。
“针对过去邻里矛盾突出、家族观念强、各自为政等情况,我们开展广场舞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评选好媳妇、优秀党员讲身边事等活动,让文化和文明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大家的心真正融为一体。”王广征说,为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他们在全市率先实现数字化“三务”公开。“小区改造花了哪几笔钱?每个党员缴纳多少党费?每一张发票报销合不合理?在家里的电视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居民徐波说,居民“明白到家”了,也就心无疑虑了。
“改善安置小区环境花出真金白银,推进小区文明建设付出真心,居民们看在眼里,满意在心里。促进平安创建和社区治理,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然需要。”街道干部徐士凡说,大家把安置小区当成自己的家,金桂花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