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乡村之变:“脏乱差”如何变身后花园

闫峰

2020年03月29日08:26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古色古香倪园村。阚世威摄

编者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既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又关乎着人民幸福生活的指数。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镇村,20%多的劳动力依赖农业生产,作为江苏徐州市乡村振兴建设的先导试验区,铜山区发力强化新乡村建设,使一批传统农村脱胎换骨换了新颜。新乡村应该是什么模样?在当地主政者看来,它应该集居住环境优美,集体和居民收入稳定,公共服务齐全便利,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集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于一体,有颜值、有内涵、有魅力、有动能、有实力的“五有”乡村。

在伊庄镇倪园村支部书记尹庆华眼里,新乡村应该是一个“城里人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有花有果,就像他办公室里悬挂的那幅山水画。画里是倪园村的实景,这是一位画家来村写生后留下来的纪念品。 和倪园村不同,三堡街道潘楼村无山但多水,是另外一幅田园乡村的画风。

风景如画,此之谓也。它们地处苏北,却犹如身在江南;它们今非昔比,都是因为经历了一番新乡村建设的行动。

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的“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等各类村庄,实现点线连成面、盆景变风景,构建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秀美格局。

倪园村新貌。阚世威摄

山水倪园:从无人问津到游客、画家络绎不绝

倪园村是徐州市东南吕梁山丘陵山区内的一个小山村,相传孔子曾在此观洪,因紧靠悬水湖曾得名悬水村。凭着古村、古韵、田园、生态的村庄特色和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优美环境,倪园2017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每年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量也使它成为徐州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七年前,倪园村的情况却惨不忍睹。彼时,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房屋结构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石头房,“那时候整个村子垃圾满天飞,污水遍地流,到处显得破败不堪。” 尹庆华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因为靠着水库能养点儿鱼,村集体年收入也仅有3万元左右。

远看灰秃秃,近看黑乎乎,是当时村子的真实写照。倪园村的改变,是从被划入徐州市重点文旅项目吕梁风景区开始的。尹庆华记得,2012年春节过后不久,区里开会明确把倪园村定位为一个传统古村落,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我们村要建成旅游村了。”随着规划设计直至建设队伍开进村子,尹庆华也开始琢磨起倪园村以后的样子,建成后的倪园古村和他当初想象的有些不一样:没有拆掉原来的旧房子重建,而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如旧改造。

重新“塑形整容”后的倪园村,改扩建了道路、路灯、公厕、地下给排水、污水管网,新建了无线网络、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村内四纵五横的青石小路蜿蜒伸展,古朴的石凳、石槽和石辘轳藏在房前屋后的绿竹紫薇白海棠间,既保留了苏北传统建筑的浑厚,又增添了几分江南的秀美。

环境改变后的倪园村也给大伙儿带来了“幸福的滋味”。村民尹龙磨香油有一手祖传磨香油的手艺,他在村里开起了油坊,起名“倪园记忆”,“生意出奇的好”,来的游客大都会带上几瓶回去,仅现场磨香油一项他每年的纯收入就有10万多元,“比以前遛乡卖油强多了。”尹庆华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人均收入突破了2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5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一点儿没错。”尹庆华说,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给倪园村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吸引了很多摄影、绘画等艺术人士来采风创作,还有一些组织把倪园村确定为他们的创作基地,他办公室里的不少画都是画家们送的纪念品。尹庆华觉得,画里的倪园村没有现实中的倪园村那么有生机。

灵秀潘楼:从前“祸水”变“福水”“富水”

如果不是临湖靠河,在苏北地区是很少能见到这样的村庄的:清水蜿蜒绕屋行,家家枕河,夏天的夜晚蛙声伴着蝉鸣,散落在葡萄架下淡淡的茶香里,屋树倒映宛若江南水乡。

说起潘楼村的特色水乡之美,村党总支书记张衍刚心里五味杂陈,“几年前它可是大家千方百计想躲开的‘祸水’。” 张衍刚说,由于村子地势低洼导致长年积水,一下雨更是内涝严重,村内道路泥泞不堪,群众苦水久矣。“蛤蟆尿泡尿,潘楼涝一涝,屋里穿胶鞋,出门踩高跷”,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当时的潘楼村。

环境是能够靠人去改变的。从一张规划设计图开始,建房、铺路到排水管网,关键是水系设计,张衍刚带领着全村干群边摸索边建设,五年时间,新潘楼村的模样日渐明晰。

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内涝问题基本解决,但村内水塘、水沟、污水横流的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还是出在水上。潘楼村又一次向水“开战”:将村内外的10多处河塘全部连通,让死水变活水,并对河坡进行了绿化、美化改造,做到水清、岸绿、有鱼、无垃圾。为保护整治成果,他们采取谁承包鱼塘谁清洁的方法,把承包费转成河塘清洁维护费,河塘卫生考核合格了,承包费就免缴了,从而有效保证了河塘的清洁卫生。村里还建起污水处理厂、进行厕所革命,避免了污水流入河道。

现如今的潘楼村,各种花果没水而栽,临水人家门前干净整洁,亭台树下置有石桌石凳,闲时做下棋打牌娱乐之用,还可约三五好友一起临河对饮,小酌怡情。清清河塘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也改写着乡村的记忆。

治水以外,潘楼村还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打造:村里成立15人的专职保洁队伍,洒水车一天两至三遍洒水。家家户户发一个白色垃圾桶,村道上每隔二三十米放一个垃圾箱,村民将垃圾放进垃圾桶,然后倒进垃圾箱,垃圾箱有人专门清理。“春天有花,秋天有果,冬天还有绿叶,城里亲戚家的孩子放假后都要在村里住上几天,这环境比他们城里的小区好多了。”村民赵修侠直言。

村里还建了8个公园和文化广场,同时打了深水井,通了自来水,安装了路灯,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备了。“我们正在加紧建设村史馆和文化礼堂,让村民有更多文化娱乐和接受精神滋养的文化场所。”张衍刚说。在搞好公共设施的同时,潘楼村还注重农户家庭卫生环境的改变,对厨房、卫生间等都有硬性考核指标,如果不达标十星级文明户评比中的卫生星就得不到,促使村民把自家打理得更加整洁卫生。

“水成了潘楼最珍贵的资源和名片了,有领导干部来视察,感慨说像是到了江南水乡。”张衍刚说,村里正积极洽谈引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借助现有的水资源特色,规划打造一座 “忘忧草小镇”,让以前的“祸水”变成潘楼村的“福水”“富水”。 

(责编:马晓波、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