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沿江到沿海,他始终坚守一线

姜新: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2020年05月28日08:37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图左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新  南通海事局供图

从沿江到沿海,他始终坚守一线,用行动呵护着江苏入海新通道的快速建设, 用心守护一江碧水。他相信,他的努力一定会为江海腾飞,为江苏海事“二次飞跃”增添亮色。他就是姜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名平凡的海事人。

姜新,1965年生,南通海门人,1997年转业进入南通海事局工作。从事海事工作23载,姜新始终扎根一线,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任务,用拼搏、用奋斗谱写了一首感人的奉献之歌。

圣火与大桥 那是一份约定

离岸3公里的江心,400平方米的趸船像一片摇曳的树叶。那里曾经是姜新和同事们坚守的阵地——苏通大桥海事处,守卫着大桥和船舶的安全。“南通 难通”,曾是所有南通人的心病。“建大桥、通苏南。作为南通人,护卫建设义不容辞”,姜新当仁不让,在江心一守6年。

江心的趸船风雨飘摇,缺水缺电。而且颠簸得让人吃饭都没胃口,即使是上了岸,还感到脚下的地在摇。夏天,趸船就像一只烤箱,办公室温度最高50度。冬天,江水打上甲板,锚链、栏杆上能挂一尺多长的冰凌,有时连门窗都给冰封住。工作繁忙的时候,他在趸船上一呆就是半个月,饿了吃饼干、方便面,困了睡桌子、地板。长期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终于使身材魁梧的他患上了腰肌劳损,一旦病情发作,行动、走路都疼痛难忍。

苏通大桥施工水域平均每天船舶流量达2700多艘次,高峰时多达5000多艘次。这里江面开阔,水深流急,一日两潮,最大潮差达5.6米,并时常伴有涌浪,一年中风力达6级以上天数有170多天,台风、寒潮深度影响达10多次。2005年台风麦莎袭击苏通大桥水域时,直径50公分的缆桩被拉开了一个大口子。经过这里的船舶容易发生险情,一旦船舶失控撞上建设中的桥墩,后果不堪设想。

惊涛骇浪,奋不顾身排险情;水上施救,指挥若定显身手。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2005年4月18日,阴云密布,风高浪急。“长江22012”轮在大桥上游附近发生散队,7艘失控的重载驳船像脱缰的野马,在急流中乱窜。海巡艇冒着8级以上大风出航,营救落水船员,他守在施救现场发布航行警告80多次,劝阻和拦截下水船舶及时避开大桥……最终,一起重大事故险情安全化解。台风“麦莎”来袭的那一年,江面风力达12级。狂风几欲将甲板上的海事人员吹上天,趸船的锚链咯咯直响几乎拉断。虽然大桥海事处早已发出预警,但就在台风到来之前,苏通大桥水域4个主要标段仍有60多条工程船尚未撤离。他主动请缨,督促剩余船只的撤离,等到所有船只都安全撤离,他才最后一个离开。而此时,台风已到长江口。由于撤离及时,措施得当,“麦莎”过境期间,苏通大桥水域未死一人、沉一船、损一物。

大桥在他的看护下,一天一天“长成”,那里有他的坚守、他的汗水、他的梦。2007年5月1日,姜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5月25日,苏通大桥上激情涌动,奥运圣火“祥云”经苏通大桥在南通传递。“我相信,圣火与大桥的相遇,一定是一份约定”,姜新的激动溢于言表。15时3分,他来到日夜守护的大桥,与第11棒火炬手交接,点燃火炬,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火炬传递……“能够代表海事人参加火炬传递,是我一生的骄傲!”跑完150米传递路程的他显得格外满足。

苏通到沪通 那是一份“情结”

2015年,沪通大桥建设如火如荼。姜新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沪通大桥第一线工作,继续发挥他的护桥经验。“南通与上海真的很近。沪通大桥方便南通接轨上海,南通实现腾飞指日可待。”姜新说,“我有一份大桥‘情结’,细想想,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沪通大桥集多个“世界第一”于一身,但对海事人来说,建设水域通航环境复杂程度也是世界第一,水上安全管理难度同样前所未有。施工高峰期,每天千余人坐交通船上下班。工人们多住在北岸,就靠着交通船的来来往往往返于工地和住宿地。以致于中铁和中交二航的临时码头前每天都会出现上下班的“高峰流”。

有一天,一名工人猛地跨档跳上码头,脚底一滑险些落水,正在巡航瞭望的姜新心里“咯噔”一下。他找到项目部安全总监,对方告诉他,这批工人没有在水上施工过。“要想法子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内,姜新客串了“老师”的工作,他和同事共为施工人员开展了6次大规模水上施工安全知识专题培训,受训人数数千人。

交通船每开一趟都要经过狭窄的天生港水道,穿越九圩港砂石市场,途径横港沙临时通道,横越主航道……施工期间,每天这样的水上穿行都必须小心翼翼。他紧牵“牛鼻子”——交通船管理,和同事对船舶进行全面检查,坚决清退了“福祥号”等2艘不合格老龄交通船,保障每天千余人的上下班安全。

“要管出个名堂来”,又是那个不太爱讲话,默默无闻,但却认真的姜新和同事一起,从规范管理上想起了办法。他们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相继形成了全天候巡航制,“一桥五方”安全例会制、上下游驻点卡口制等9项创新举措。他还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制定了《大桥建设期间通航安全维护方案》、《大桥施工期通航管理规定》等4个规范。“心里有谱,手上有数。”姜新说。

大桥天生港航道桥桥墩钢沉井吊装,第一次交通管制12个小时,“这时间有点长啊……”作业方欲言又止,姜新听出了话外音。认真的他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能否改进管制方案,缩短管制时间?在他的建议下,全处同志一起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建议,改进了沉井的驳运方法,进而改进了管制方案,使每次交通管制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7小时。2017年大年初一,冬日的阳光洒在灰白的水面上,沪通大桥4号墩的施工现场,姜新留照于此。他目视着蜿蜒的大桥雏形,身躯高大挺拔。“等到大桥全线贯通了,我还要在这里留一张照片。”

追江和赶海 那是一种执着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姜新信心满满,“从沿江到沿海,我相信我能行。”这里有着江苏入海新通道和全国最大规模的风电建设,他将在南黄海继续展现着他独有的荣光与价值。到了沿海,姜新有了一种跨过“千山万水”去监管的体会。施工现场偏远、道路崎岖、风沙四起。漫漫滩涂,一望无际,有些甚至无路可去。潮间带作业,施工船往往坐滩施工。无船可去、无车可达,就步行前往,姜新和同事常常脱鞋卷裤,光着脚丫,徒步前往作业点对坐滩船舶开展安全检查。

当地的风电运维船舶有85艘,每日往返风电场的多达30艘次,同时在现场作业人员超过300人次。这样的现场,船能去,但是去一趟要在风浪里颠簸5个多小时,常常因为赶不上潮水而滞留海上。“干这行不就是为了多苦点钱嘛,这么老远的,连个手机信号都没有。”运维船的船员和姜新聊起了家常。见过几次姜新,一些船员和他熟稔了。经过聊天,姜新了解到部分船员的海上作业安全知识还比较缺乏。在和领导汇报后,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既然回不来,那就不回来。”姜新建议。于是他和同事们打破检查当日往返的常规,创新建立了风电场驻点检查机制,在3-4天的驻船检查期间,除规定动作外,应急知识培训、夜间应急演练,无人机辅助检查等一应开展。船员海上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2018年,“三无”船专项整治的战役全面打响,又是姜新,冲锋在前。以往,三无”船一直得不到有效整治,是水上安全的一大顽疾。

在调查汇报中,他描述到:“三无”船有市场需求的存在。一来由于利润有限,正规的交通艇数量远远不够;二来部分“三无”船靠此维持生计,船员缺少其他谋生手段;三来部分“三无”船追求利益不办证,专做非法营生。

姜新说:“作为一线人员,做好调查汇报,这是我们的职责。”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南通迅速开展“三无”船联合整治。采取了扩充正规交通船数量、拆解或劝离已有“三无”船、坚决打击继续航行的“三无”船等措施,多年“沉疴”得到有效治理,江面环境焕然一新。一年时间,姜新累计宣传教育船民200余人次,参与行政强制“三无”船舶10余起,这些努力,有效地压缩了“三无”船的生存空间,保护了水域环境。 (徐伟欣)

(责编:耿志超、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