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处处感受到生机和活力。蓝天下,虾稻共生稻田如棋格般镶嵌大地,与生机勃勃的田野交相辉映的,还有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面积32.9万亩,布局虾稻全产业链构建“一带二核三区”产业格局,集聚6家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基地、23家加工企业、45家虾稻产业家庭农场、69家合作社,2019年生态虾稻主导产业产值达19.19亿元……一座高水平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高地雏形已成,风生水起。
日前,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入围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获得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支持,全省仅有两家入围。围绕生态虾稻主导产业,从前端科技支撑,到加工业布局,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在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呼之欲出,为盱眙实现乡村振兴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活力。
高点规划,点燃产业融合“新引擎”
在位于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泗州城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按电商订单要求将熟制龙虾有序发货。今年3月,该公司通过淘宝、天猫淘鲜达、盒马鲜生等平台,销售成品龙虾等农产品达1600万元,实现了疫情期间销售逆势增长。
拉长产业链,龙虾加工产业悄然兴起。园区着力将龙虾加工厂和龙虾加工产业区作为重点项目,形成以盱眙龙虾产业集团、泗州城农业等为代表的7家龙虾深加工龙头企业,以景山米业、星缘粮油为代表的16家龙虾香米加工企业,从事主导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达114个。
一条虾稻产业集聚带上,一大批万亩、千亩以上的虾稻共生种养基地星罗棋布。园区以生态虾稻为主导产业,推广“种草养虾、养虾有稻、稻法自然、生态循环”绿色种养模式,通过大力推广“一稻三虾”技术规程,培育出盱眙龙虾香米优质品牌,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产的稻米品质优、口感好,袁隆平院士题名“盱眙龙虾香米、生态优质大米”。虾稻共生面积达10.41万亩,现有家庭农场45家、合作社69家,主导产业产值达19.19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54.7%。
在园区引领下,全县虾稻共生形成规模效应,走出了一条绿色富民新路径——目前全县虾稻共生达65万亩,其中50亩以上大户4000余户,500亩以上大户200余户。以退役军人蔡海林两年前创办的老营现代农业公司为例,蔡海林和两名合伙人承包下芦沟村2400亩土地从事虾稻种养,农忙时公司用工百人以上,带动了大量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在位于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淮河镇明祖陵村,这里已有5000亩农田流转用于虾稻综合种养。村里虾稻共生基地不远处,盱眙龙虾产业集团投资3000万元的稻米加工基地正加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园区农户可以将龙虾香米就近出售加工。稻米加工基地旁,由园区规划建设的龙虾销售中心和电商中心,将为园区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
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离不开园区建设的高点规划。围绕生态虾稻主导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带二核三区”的空间布局。其中,“一带”虾稻产业集聚带是中轴线,“二核”即环洪泽湖大道高效生产核心区、盱马路科技示范核心区;“三区”即绿色虾稻共生区、特色生态农业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未来园区将重点打造10万亩高效生产核心区和2万亩绿色虾稻共生区,规划建设龙虾加工区和“盱眙龙虾香米”产业园,打造国际一流的“虾、稻”加工产业链。
科技加持,构筑要素集聚“强磁场”
2019年底,由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成功选育的“盱龙香1号”,被认定为省定优质稻米品种,在大规模培育推广后,将进一步提升盱眙龙虾香米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一定要让好品质卖出好价钱。”盱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耀说,“长期以来,因为选用品种的不同,销售零散化,品质优、口感好的盱眙龙虾香米常常卖不出‘好身价’。有了统一的稻米品种品牌,通过规模推广,实现技术标准化、生产全程可追溯,将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抓手。”
在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样的科研机构还有不少。为提高园区自主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能力,园区相继建成了张洪程院士工作站、科技部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等6家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这些科研机构已经成长为园区虾稻种养技术研发、育种创新和示范推广的“骨干力量”。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年1500万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和1亿中央财政资金的“硬核”支持,“虾稻致富贷”、龙虾养殖保险等搭建的立体金融支撑,让产业园发展跨越升级,主导产业覆盖率已达61%、绿色食品面积实现占比84.57%,农业产业化经营超过80%,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超过82%,102家工商注册的经营主体可追溯综合占比达83%,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衔接。
如今,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国字号”招牌的云集之地——“盱眙龙虾”位列中国百强农产品品牌,连续四年雄霸全国水产类公用品牌第一名。“盱眙龙虾香米”荣获全国优质渔米金奖、“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唯一龙虾(活体)出口基地……一连串的金字招牌,构建要素集聚“强磁场”,构建了“国字号”品牌集群发力优势。
联农带农,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
盱眙是农业大县,发展富民产业是“三农”领域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重点,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重要抓手。
“从2017年开始,我承包200亩土地用于虾稻共生,相比以前单纯种水稻,每亩净收入增加了3000元。”算起龙虾经济账,淮河镇明祖陵村村民陈龙满脸笑容。村党总支书记孙亮说,村里这样的大户还有不少。该村还率先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当地农户入股分红,由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农户”模式,实现了农企双方利益共赢。
“龙虾店的菜品定位是什么?店名和广告语如何设计?如何实现差异化营销?”5月28日,在位于园区的盱眙龙虾学院,退役军人毛韩正在接受从龙虾养殖、烹饪到创业的全方位培训。“这样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多,创业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去年以来,园区以盱眙龙虾创业学院为载体,为农民扶智富脑,通过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帮助农民不断拓展增收新渠道,先后培训“龙虾厨师”2万多人,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提供路径。
流转土地得租金、打工就业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兴办项目得奖金……园区高质量建设与带动富民增收同频共振, 2019年,园区内农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72万元,高于盱眙县农村居民平均水平45.3%。园区还发挥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土地综合整治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作用,创新发展联耕联种模式,大力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带动园区农户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
“我们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模式促增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达增收、创新土地经营管理助增收,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让农民直接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坐收产业增值收益。”朱耀表示。
“剥开一只虾,深挖一条产业。”站在历史的新坐标上,盱眙现代农业产业园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让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奋力书写着盱眙乡村振兴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