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成立5周年 品质新主城已跃然而生

2020年06月22日08:58  来源:南京日报
 
原标题:逐梦笃行,江北崛起品质新区

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编者按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获批以来,江北新区锁定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即“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瞄准打造长江经济带创新支点的奋斗目标,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区质量”逐步显现。

  在获批5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展示江北新区在建设理念、管理体制、产业集聚、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的成绩,本报今起推出“乘风逐梦 勇立潮头”栏目,展示新区开发建设5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5年前,江北地区还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跟不上、人居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宁要江南一张床,不要江北一套房”是当时南京主城居民对江北的普遍印象。

  2015年6月27日,全国第13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横空出世。

  5年,从秦淮河走向扬子江,一个时代的浩荡势如江潮,一个区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现如今,江北新区叠加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双重机遇,研创经济崛起、高楼大厦林立、江畔水清岸绿,一座生态宜居的品质新主城已跃然而生。

  数据之变:GDP净增1300亿元,人口增长80万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数字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回首5年来新区的发展,3项数据最有说服力。

  第一项数据,是江北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5年来,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300亿元,2019年达到278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近1/5,较成立前提高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7年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后,新区直管区GDP连续8个季度保持13%以上高速增长,增速持续领跑全市。此外,新区直管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02.1亿元跃升至186.6亿元,年均增长16.27%;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03亿元跃升至3536亿元,年均增长16.75%;外贸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98.5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317.6亿元,年均增长34%。

  第二项数据,是江北新区人口的增量。5年来,新区全域人口净增80余万,其中2019年新增人口中的三分之二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总人口超过250万,增速居全市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新区新增人口不仅有数量,而且有质量。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创业江北”人才计划,新区累计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中外院士近60名以及国家级人才百余人、科技工作人员4万余人,高端人才加速向新区集聚。

  第三项数据,是江北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5年来,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997.96元增长至61894.4元,年均增长达8.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产业之变:聚焦主导产业,“两城一中心”快速崛起

  长期以来,江北地区的经济支撑一直是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江北新区成立后,在发展“4+2”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三大核心产业,打造“两城一中心”,即“基因之城”“芯片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由此催生的“研创经济”已在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巨大,而江北新区一季度GDP却逆势上扬,同比增长7.4%,“研创经济”功不可没。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都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一季度实现了21.15%的高速增长,医药制造业增长也高达20.17%。

  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基因之城”还不断贡献着科技力量——金域医学作为省内首家指定开展新冠肺炎检测的第三方医检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样本超15万例,日检测量峰值可达5000例;帝基生物申报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CE/IVD认证;前不久,世和基因旗下迪飞医学采用mNGS检测流程,满分通过国家卫健委开展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有17家企业直接参与了新冠病毒感染应急防治相关科研工作。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在疫情的冲击下,一季度中国经济负增长6.8%,而江北新区实现正增长7.4%实属不易。他认为,江北新区不单为南京、为江苏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更为全国经济上行作出了表率。

  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探索产学研转化的改革成果,在聚焦关键技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等方面意义重大。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培育了一批面向市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新型研发机构。仅2019年,新区就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0多家,占全市比重超过20%,其中建在“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方向上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比达70%以上。2019年,新区4家新型研发机构被评为南京“十佳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越发凸显。

  地标之变:“月光宝盒”“长江之舟”,不断刷新城市印象

  5年前,提到江北的地标,很多人会想到长江大桥北堡、想到老浦口火车站,这些极具年代感的建筑,是特定时间段铭刻在人们心中的印记。5年间,这片土地上陆续崛起了更多现代化的地标,从宛若“月光宝盒”的市民中心,到造型独特的五星级酒店“长江之舟”;从地上500米的摩天大楼,到向下7层的地下空间……江北新区地标云起,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城市的印象。

  近日,江北新区市民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美轮美奂的“月光宝盒”刷爆了南京市民的朋友圈。从外观上看,它由上下错位的两个直径104米的圆形塔楼组成,仿佛一只徐徐打开的“月光宝盒”,上圆遮蔽形成的市民活动广场,保证了室外活动不受天气影响,到了晚上,灯光亮化的效果让它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月光宝盒”不仅外观吸引眼球,服务功能也极为强大。其一至三层为政务服务大厅,分为创业创新服务大厅、投资建设服务大厅、民生保障服务大厅等五个区域,为新区企业、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四到五层为新区规划展示馆,市民可由目前国内最长的无支撑扶梯直接进入,扶梯下方,200多米的步行廊道延伸至远处,造型宛若一把打开宝盒的钥匙,作为观景平台可远眺长江。

  在“月光宝盒”周围,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已经轮廓初现。它临江而建,会展区、会议宴会区和办公区组成一艘大船造型,薄片式设计的酒店犹如扬起的风帆。项目计划2021年6月底竣工,这座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的永久会址、长江之滨的新地标建筑,将进一步完善新区国际化功能。

  在中央商务区,一个深入地下7层的“地下未来城”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之中。48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最深可达地下48米、4条地铁线交织贯穿无缝换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下空间,江北新区“地下城”打破常规设计,将“风光水绿”引入地下,为地下空间提供阳光、引入绿植。可以憧憬的是,未来的江北新区不仅有一处位于地下的舒适现代都市生活新空间,地面交通状况也会是全新的模样。

  感受之变:环境美配套全,擘画“生态宜居”新蓝图

  今年60多岁的周强是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居民,同时也是一位拍鸟达人。“我小时候,在大厂地区只能看到麻雀。现在走到哪都有鸟,而且品种多,成群结队。”周强说。

  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在周强看来,江北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鸟儿最有“发言权”。这几年,周强在新区拍到的鸟类品种有90多种,包括棉凫、寿带鸟、小鸦鹃、黑鳽等珍稀鸟类。他表示,这些多年未见的鸟类迁徙到江北新区,说明新区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再加上市民环保意识增强,让鸟儿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对于江北新区的居民来说,他们的感受显然要比鸟儿更加真切,看到的景象、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和过去相比都有了彻底的改变。

  长江大桥北堡下的桥北滨江生态公园,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到周末更是游人如织。“你们可能没法想象以前这里有多‘脏乱差’,还有很多菜地、棚子,大家都不愿意过来。”泰山街道居民肖娣华回忆道。

  5年来,在新主城的建设中,新区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民生实事项目,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如果没有江北大道快速路,很难想象每天如何去浦泗路的爱信诺大厦上班。”家住江浦的李晓说。作为新区的主骨架道路,江北大道贯穿整个直管区,截至今年5月,全线34公里已经全部贯通,道路周围的环境面貌也全面提升。目前,新区正在加速构建“三横三纵”路网,打通断头路,不断完善复合交通网络体系。

  将在年底结婚的张华最近刚刚在江北买了新房。选择安居新区,他最为看中的是这里的医疗和教育资源。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南医大四附院、托马斯国际学校、南京一中分校等相继落成,让新区居民“看病不过江”“就近能入学”。

  一座城市的魅力如何彰显?答案自然是生态、宜居、文明、幸福……江北新区的辉煌篇章刚刚开了个头,下一个5年,还将收获怎样的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南报融媒体记者 朱晓露 李都 通讯员 王彤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