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必有非常之举。
抗疫进入常态化阶段,南京端出了对冲疫情影响、刺激经济发展的“四新计划”,引起各方关注。其中的“新都市”计划,作为首个宣布实施的方案,总投资高达4017亿元,今年投资1245亿元,反响尤其强烈。
作为新市民,观潮君今天怀着浓厚兴趣研读了这份计划。最深的感受,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大、新、细。
1
先说说“大”。
虽然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但江苏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推动复工复产复市,让熟悉的城市尽快回来,让烟火气重新回归生活,是必须打赢的又一场战役。
拿出“起步即冲刺”的状态,是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盐城检查调研时强调过的。南京近段时间以来相当给力的大手笔表现,可以说完全做到了“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
4月11日,星期六,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大会,发布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个行动计划。
4月13日,星期一,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主持召开会议,专题调度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四新”行动指挥部,下设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个推进办,负责工作推进和督查落实。
4月14日下午,南京市建委召开全市建设系统建设新都市行动计划部署推进会,“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便捷的美丽古都。”
实际上,关于“四新”的实际工作,并非此刻才开始。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市长带头逛书店、发文鼓励干部带头消费、率先发放消费券、试行2.5天小长假、推出“四新”行动……近段时间以来的动作密集、雷厉风行,刷新了这个城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低调、内敛、保守”的既有印象。
“四新”计划从发布到专班推进,仅用了两天时间,堪称是非常时期、非常效率。联想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不难读出“形势催人、时不我待”的急迫和“主动出击、敢于担当”的底气。
“新都市”是什么?一个可供参照的“新都市主义”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兴起于美国。其主要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居住环境;二是在城市郊区发展,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简单概括就是: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这是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城市理念,与南京“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便捷的新都市”不谋而合。
在具体方案上,南京“新都市计划”设置了“宜居生活提品质、综合服务添活力、安全韧性补短板、基础设施强功能”四大板块,共16个方面260项任务,项目总投资4017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投资1245亿元。
1245亿!在疫情带来当头一击、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的2020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承载着什么,不言而喻。那么,这1245亿花在哪里呢?行动计划明确了四大内容。
——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将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美化、净化、序化城市环境,为广大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城市充满温暖、人才安居乐业。
——着力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水平方面,将增强生态环境、防灾避难、公共卫生等体系功能,提高城市抵御外部风险、快速恢复运转的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安全示范城市。
——着力保护传承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创造丰富多元、现代时尚的生活体验,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都市底蕴,激发城市活力。
——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方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均衡的城市空间,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
显然,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年度目标,需要提振信心,更需要落实行动。而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重大项目建设“牛鼻子”稳住全局基本盘,在经济社会发展复苏回暖的关键时刻意义重大。
2
接下来说说“新”。
“新都市计划”究竟“新”在何处?在观潮君看来,有三点“新”:
一是“哪里不足补哪里”。针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短板的建设计划,占到新都市行动计划中的近一半,力度可谓空前。主城406幢在册危房改造,3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建设绿道114公里……沉甸甸的数字,民生含量十足。
二是“颜值”和“气质”并重,“面子”和“里子”齐飞。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之外,增加了科教文卫系列“软实力”建设,对标城市“气质”和生活“品质”;打造“南京外滩、城市客厅”之外,压紧压实重大枢纽、城乡公路、轨道交通、过江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城市韧性。
三是变“大包大揽”为“大胆放权”。与社会资本“联姻”,增强城市活力。比如今年安排的城市客厅建设,包括金陵中环、仙林苏宁广场等,都是社会投资项目。
“这次‘四新’行动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立足扩内需;不是简单搞拼接,而是立足保年度任务完成;不是空洞提概念,而是立足抓项目,每月检查。”张敬华在发布会上如此说。他用三个词来为“四新”行动定性:实战策略、信心传递、危中寻机。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释放出发挥政府作用、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鲜明信号。
显然,对南京乃至全省、全国来说,稳增长是当务之急、扩内需是关键之举。破除要素保障难题,尽快形成实物量、价值量,“新都市计划”是南京打的出扩内需“组合拳”中,最为基础、长远、根本的一招。“新都市计划”,更新了城市的今天,更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3
现在再来说说“细”。
城市之美,美在精致;城市管理,难在精细。“新都市计划”致力于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当然有着城市未来发展的宏大和纵深感,却非“悬在天上”。事实上,每项内容的推进、落脚,都和普通市民息息相关。
美丽古都、文学之都,南京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放眼全国都熠熠生辉。但在城市的精致和精细上,还有不少改进空间。4月7日,省长吴政隆在南京调研老旧小区改造时,提出“十有”“十无”的标准。对比省长要求,应该说距离不小。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问题,马路拉链、城市内涝等现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中的败笔,直到今日,整座城市和市民还在为此付出代价。
问题更多存在于细节层面。厕所里的纸巾、高楼里的安全通道、公园凳子上的灰尘、红绿灯前的读秒器……看似微不足道,而你我正是从这些日常的、身边的、细节的感受中,触摸着一座城市的胸怀和气度、温情与气质、品质与格调。
令人欣慰的是,“新都市计划”不再进行“摊大饼”式的扩张,而是在“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下,对城市规划、微更新、地下管网、垃圾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微更新、微循环。这为南京开出“精细化管理”的新药方,也搭起了南京城市发展的“四梁八柱”: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无形的“治理能力建设”,城市才能真正“让生活更美好”。
这也折射出,经历疫情考验之后,南京对城市建设的治理观有了深层改变:以细节涵养城市温度,以精致淬炼城市品质。
4
4月12日,南京日报跨版刊发《发展新基建、培育新消费、壮大新产业、建设新都市——“四新”行动,南京这么干!》一文,其中提到:在“四新”行动是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年度目标的“南京方案”,也是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的主动作为、率先行动。
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南京在古老和现代中时空交错,也在“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尴尬位次中不断徘徊拉扯。省内明星城市闪耀,多少年来,“首位度”始终是南京整座城市的隐痛。
201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助力,去年南京整治出新600条街巷,治理了200万方存量违建,实施22条道路老旧路灯改造,一批项目落户浦口区“农业硅谷” ,紫东发展进入快车道……“首位度”渐高,但南京仍未停止“对标找差”的脚步。
两年前,南京市委市政府第一次以“对标找差”为主题,召开全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张敬华在会上用相当长的篇幅,清醒客观地分析了南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城建方面,他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要对标杭州、上海,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狠下一番绣花功夫。此后,对标找差大会成为南京每年年初的“惯例”。
准确的判断来自清醒的认知。上海的城市总体规划,对标的是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体现了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上海的精细化管理尤其为人称道。杭州以迎接G20峰会为契机,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实现了一次蝶变。而南京呢?近几年的的城市建设似乎有点过于“默默无闻”。
2020年3月4日,南京再次召开深化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张敬华强调,“勇于争一流”是必须把牢的关键词,“夺取双胜利”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在江苏实施方案中,南京被多次提及,重点是“着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进一步增强特大城市能级,加快南京都市圈扩容发展”。由此可见,南京的发展和走向,影响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全省甚至更广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底,南京迎来一个数字上的突破:实有人口已达1031.22万。时值疫情特殊时期,这座千万人口城市将以一个什么样面貌来承载新产业、新基建、新消费?“新都市计划”的推出,或将成为城市之间、行业之间重新“洗牌”的重要契机。
虽然前有“标杆”,后有“追兵”,天空还有“黑天鹅”飞来飞去,但显然南京已经做好准备。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新都市计划”引领下,一个属于南京的不凡时代,已悄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