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冠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的第一個春節。江蘇大地疫情平穩過峰,久違的常態正在回歸。冬去春必來,人們在辭舊迎新中增加了許多美好的期許與願景。人民網江蘇頻道派出多路記者,走向城鄉店鋪、基層醫院,走向地下管廊、鐵路沿線,走向可貴的堅守,走向熟悉的年味。這是疫情三年之后、那個令人難忘的兔年春節。
“俺村發新年大禮包嘍!”
“俺村發新年大禮包嘍!”60多歲的邱一洋三步並作兩步,穿過人群走上村民廣場正前方的百姓大舞台,黝黑的臉龐笑開了花。
1月11日上午9時30分,邱一洋所在的江蘇睢寧縣金城街道邱圩社區,迎來了第一次集體經濟分紅。分紅總額達30萬元,用於購買年貨,發放給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全村900多戶村民,每戶10斤豬肉、1箱紅薯粉絲、1箱蓮藕,還有春聯、口罩等物資。
魚躍人歡慶新年
““1,2,3,拉!”隨著一聲令下,船上的漁民開始收網,水面上浪花飛濺,魚在網裡翻騰打滾。眼下,在江蘇興化,蜈蚣湖、大縱湖等迎來冬捕,漁民們張網拉網,呈現出一派魚躍人歡的熱鬧景象。
近年來,興化市加大水生態資源保護修復力度,不斷促進漁業可持續、多樣性發展,湖區生態持續改善。
“院村聯動”保健康
“我核酸轉陰后,頭暈、胸悶的症狀一直不見好轉,全身使不上力氣,也沒什麼胃口。”
1月9日上午,南京市高淳區東壩中心衛生院針灸室內,75歲的孔奶奶正在接受新冠感染后的康復治療。
目前,隨著新冠感染平穩過峰,發熱門診的患者逐漸減少,接受治療恢復期不適症狀的患者增多。為應對這一變化,1月8日,東壩中心衛生院在中醫館的基礎上開設了新冠中醫康養門診。經過兩天的針灸推拿,孔奶奶的不適症狀得到了明顯緩解。
包子裡的家鄉味兒
50個裝的包子28份、55個裝的30份、200個馬齒莧餡的……1月13日上午10時,陳金玉的“黃花塘包子”鋪內,用來記錄當日訂單的小黑板上已寫得滿滿當當。
過年吃包子是不少地區的一項傳統習俗。在江蘇盱眙縣黃花塘鎮,有這樣一家出了名的“黃花塘包子”鋪。每年春節前后,這個小作坊每天能賣出5000多個包子。
高速服務區的“堅守者”
正值春運高峰,沈海高速江蘇蘇通大橋高速服務區停車場內成百上千輛車停放整齊,旅客在干淨整潔的服務區內有序就餐、購物、休憩,服務大廳入口處還擺放有免費提供的姜茶、方便面、開水、口罩、地圖等物品。這是1月19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看到的景象。
“一進來就有人引導你停車﹔保潔員忙著打掃、消毒﹔餐飲和商品豐富,價格合理……”張建國是江蘇南通如東人,在杭州從事IT工作。今年,他帶著一家五口人回老家過年。
核酸採樣亭再次變身
疫情平穩過峰,江蘇蘇州的核酸採樣亭再次變身,成了市民家門口的新春市集。
1月18日,記者在蘇州姑蘇區南門商圈一個新改頭換面的市集點看到,一家酒樓推出了八寶飯、四喜糕、手工湯圓、魚類、肉類等,銷售經理錢臘梅說,“每個品種每天至少能售出兩三百份。”
地下20米的春運守護
地下20米,黑暗狹窄,悶熱潮濕,這是電纜運檢工翟超超和饒環宇的工作環境。大年初一,他倆負責善南線14公裡長的高鐵電纜檢修。
善南線是高鐵南京南站和京滬、滬寧、寧杭等高鐵南京段的主要供電線路之一。事關春運安全保障,兩人絲毫不敢馬虎,各樣設備一件也不能少。
從家門口到廠門口
熟悉環境、接受培訓、技能實操……初到揚州的第一周,趙文俊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來江蘇工作的想法如願達成,他覺得兔年有了好的開端。2月2日這天,他和一起來的200多名工友正式上崗了。
“這邊管吃管住,條件好著呢!”從廠區乘班車來到青年公寓,趙文俊剛拾掇完宿舍,就迫不及待地給家人發去好消息。前兩年,30來歲的趙文俊一直待在老家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打零工。春節前,他便琢磨著去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江蘇試一試。
策 劃吳紀攀
採 寫耿志超 顧姝姝 王繼亮馬曉波 王丹丹 黃啟源張瀚天 楊維瓊 張玉峰 黃竹岩
編 輯唐璐璐
設 計陳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