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為進一步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相關工作的決策部署,全方位反映全黨全社會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陸續走進全國各地。江蘇之行已於7月下旬啟動,調研團隊走進蘇南蘇北多地,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江蘇干部群眾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生動故事。
家家住別墅,人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全村經濟總量突破8億元……
走進江蘇省海門市常樂鎮中南村,全國文明村、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小康示范村等榮譽讓人艷羨。中南村大力開展村企共建,實現產業興村,村民增收致富,曾經的落后村正朝著“蘇中第一村”的目標邁進。
抓住南京青奧會這一契機,大埝村通過打造自行車主題文化引領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如今,水墨大埝作為南京唯一以體育運動休閑為主題的美麗鄉村,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全村吃上了“美麗飯”。2019年,該村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雙雙翻了幾番。
走進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一派現代農村的新貌展現在眼前,矗立在村口的石碑告訴人們:這裡是“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
回眸改革開放以來,墊湖人不斷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精神,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模式,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引導農民創業就業,持續書寫著“春到上塘”的新篇章,成為宜工、宜商、宜農小康村的現實樣板。
左范民族村曾是阜寧有名的經濟薄弱村,正是受益於這樣的精准幫扶,村民們不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市級優質醫療資源,58戶建檔立卡低收入群眾也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去年更是達到39.6萬元,步入了全面小康的新階段。
從貧窮落后的破舊村庄到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左范少數民族村舊貌已換新顏,走出了一條全面小康的蝶變之路。
種瓜是為了得瓜,但在江蘇沛縣敬安鎮的唐樓村,人們種辣椒是為了收獲辣椒種子。種子比辣椒“值錢”,這是村民們在生產中長期形成的共識。
你或許想不到,小小的辣椒種子對這個“蘇北最大辣椒制種專業村”的貢獻:村裡九成以上的農戶依靠辣椒制種實現致富,大家靠它蓋起了小樓,開上了轎車,甚至有村民辦起了公司,資產過千萬也不稀奇。
土裡刨食,能不能讓一個經濟薄弱村快速走上小康路?東庄村用事實証明:能。
作為江蘇邳州市邢樓鎮念好“土地經”的代表,東庄村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經營模式,僅用了兩年時間,就讓一個曾經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個村集體年純收入過百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
56歲的費玉美是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宋集村村民,丈夫前幾年因病過世,為治病他們成了村裡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
如今,費玉美把3畝田流轉給了村裡,每年得到近3000元保底流轉費用,她在村合作社裡務工每月能賺到2000多塊錢。2019年,費玉美家脫了貧。截至2019年底,淮安區累計實現11.65萬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實現全面脫貧。
丘陵起伏,美景迎送,南京市高淳區東部一條48公裡的“椏溪生態之旅”風光帶蜿蜒曲折。連綿的青山下,金燦燦的稻田、姹紫嫣紅的花海、粉牆黛瓦的民居構成一幅山水田園畫。
“慢城”已然成為高淳的一張名片。它猶如一卷徐徐展開的水墨畫,從東部的“山慢城”延展到中部“文慢城”和西部“水慢城”。它又像催化劑和引領器,推動當地走出一條村美民富產業旺的發展之路。
作為全國聞名的“花木之鄉”,沭陽縣花木種植面積約60萬畝,從業人員達30萬人,年產值超過了160億元。
“花木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之一,也是重點扶貧產業。”在沭陽縣扶貧辦主任周銘敏看來,經過多年發展,借力“互聯網+”的東風,沭陽花木產業正逐步由主產區向南部等貧困地區擴展,更多的低收入農戶以此實現了脫貧增收。
十年光景,為生態留白的儀征“后山區”模樣大變,一抹綠色生發出勃勃新機。
儀征南部的沿江岸畔,近年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也經歷了一番調整:拆除船廠,江岸復綠,高新產業紛紛落戶,發展動能調綠調優。如今,儀征南北呼應同頻共振,在小康之路上共掘“綠金”,筑牢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大道康庄江蘇篇
小康之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大道康庄走進宿豫區
大道康庄走進高淳區
大道康庄走進淮安區